
2021 年沃爾夫醫學獎得主、美國羅切斯特大學講席教授琳妮 馬奎特調研發現,女性往往認為自己的成功不是理所應當,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好。" 警惕這種‘’冒名頂替綜合癥’,女性要相信自己的天賦和努力配得上所有稱贊。"

11 月 6 日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 " 她論壇 " 聚焦 " 樹立‘她’榜樣,激活‘她’活力 "。來自全球各領域的多位頂尖女科學家們不約而同地發出 " 建立自信 " 的呼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總干事伊琳娜 博科娃帶來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工程領域的女性約占總體的 48%;科研崗位的女性占比約 33%;在理工類專業領域,領導崗位的女性只占 22% 左右。她強調,世界需要更多工程師和科學家,女性是最大的 " 潛力股 "。

2023 年諾貝爾獎得主中出現了 4 位女性獲獎者,越來越多杰出女性站上了科學舞臺的 "C 位 "。目前,我國擁有女科技工作者近 4000 萬人,占全國科技工作者總人數的 45.8%。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喬杰說,當享有更公平的求學和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女性會選擇逐夢科學。根據聯合國提出的目標,到 2026 年,從事科學工作的女性數量增加一倍。
89 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云向臺下聽眾展示了一張 2019 年的照片:兩次罹患癌癥的她,坐在病床上與學生合影。" 與癌癥抗爭之后,我又重回一線。" 匡廷云從事光合作用研究 60 多年,以頂尖成果代表中國在國際前沿領域開疆拓土,至今仍堅持著科研。她說:" 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我們不僅要有戰勝困難的毅力和決心,也要始終堅信自己的天賦不輸給任何人。"
女生學不好數學?女性不適合工程專業?女性無法勝任領導人?論壇上,多位頂尖科學家指出,這些刻板印象從小阻礙了女童對科學的興趣,也導致不少女性早早放棄科研夢想。她們呼吁推動教育改革、加大社會支持,提升女性投身科學的意愿。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政策正在為 " 她 " 力量松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王紅陽舉例說,隨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女性申請者年齡上限從 40 歲放寬到 45 歲,女性科研人員的受資助率從 33% 提高到了 43%。
生活中,女性科研人員還面臨許多現實困境:博士畢業大約 30 歲,既是事業的關鍵期又剛好處于最佳生育年齡,該如何平衡好事業和育兒?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的建議是,兼顧事業和家庭,首先要找到一個支持你的伴侶。
作為男性代表,1998 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邁克爾 貝里對此深表贊同。他說,自家孩子 6 至 18 個月時常常在他辦公室玩耍,而不是妻子的實驗室。" 本以為會影響工作效率,沒想到那是我學術生涯最高產的階段。雖然男性無法替代女性生育,但可以在孩子的撫育和成長中承擔更多責任。"
作者:儲舒婷
文:儲舒婷 圖:邢千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任荃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女性是最大的科研“潛力股”!頂科“她論壇”上,全球多位頂尖科學家呼吁女性建立自信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49142db15ec016086d0288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