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昌新村星夢停車棚是首批上海美術新空間之一。(主辦方供圖)
地鐵站、機場、公園、醫院、商場、辦公樓、電梯間、停車棚……藝術正嵌入申城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今年,上海市首度公布 15 個美術新空間,并且名單仍在擴容,第二批認定工作啟動在即。這一新興事物,未必包含 " 白盒子 " 式展示形態,卻以一種更為靈活的方式,為藝術進入社區、浸潤生活創造了有利條件。
美術新空間的 " 新 " 究竟新在何處?藝術將如何照亮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最近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等發起的 " 藝術社區與規劃:面向日常生活的美術新空間及其激活 " 研討會在滬舉辦,邀請藝術、建筑、社會、管理、法律、城市規劃及社區基層等學者共探藝術社區的前路。人們期待,由此帶來的藝術體驗,提升美育,優化生活,最終溫暖整座城市。
居民區變身露天美術館
研討會的舉辦地東園三村,陸家嘴附近一個老舊小區,恰為藝術社區之一。只見藝術家劉毅色彩斑斕略帶抽象意味的一系列手機繪畫,經數碼打印放大、用防雨防曬材料噴繪,現身小區不同位置的三面墻上。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便能與這個露天美術館不期而遇。
在上海,因藝術而煥發光彩的平凡空間還有很多。永嘉新村門頭沿街的 " 都市之光 " 公共藝術空間,是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系教授王林分享的一個案例。這里本為一處便民設施,一度即將被拆除,藝術家的改造讓它變身居民身邊的美術館。雖只有 50 多平方米,展覽、活動排得滿滿當當,其中就包括永嘉新村老百姓的攝影展,以及古稀之年靠學畫治愈人生的阿籽奶奶帶來的 " 和阿籽奶奶一起畫 " 項目。徐匯區康健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安寧療護病區有了藝術化展陳,成為國內首家 " 社區醫院美術館 ",希望用藝術裝置營造讓人安心的氛圍。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宗克指出,如今城市建設進入微更新階段,藝術進社區被視為微更新中重要一環。上海市美術館協會副會長茅宏坤坦言:" 提倡藝術社區也好,評選美術新空間也好,意圖以一種人文、人本的關懷,構建良好的社區環境,從而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得到有質量的提升。" 他指出,若要將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欣賞、大眾美育等功能加以延伸,作為城市細胞的社區可謂最直接、最廣闊的天地,值得實踐和思考。
用更新的角度發現更多美好
對于藝術家進入自家小區進行藝術化更新,乳山五村的居民起初是犯嘀咕的,疑惑這樣的藝術會不會高大上有余,不那么接地氣?會不會不實用,并非自己想要的?一段時間觀察下來,陸家嘴街道乳五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楠懸著的心放下了。據她觀察,策劃藝術改造社區的這段時間,發起人王南溟和團隊成員總在乳山五村后花園的涼亭里與形形色色的居民聊著天,了解他們的所盼所想。
" 隨著包括城市建設、生活品質提升等在內的社會發展,公共空間對于藝術的要求越來越高了!" 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江梅指出,藝術與人的距離顯然在逐漸拉近。在專家學者看來,人本性應當是美術新空間的一大重要特征。這不僅僅意味著讓公眾能更容易接觸到藝術。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吳磊提到,期待整個社區能夠通過藝術提供一種新的機制,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容納進來。也有基層工作者坦言,藝術在社區中是具有溫度、黏性的,希望它能賦能社區治理,熏陶、軟化居民的內心,甚至化解社區矛盾。
形成這樣一種新的機制,離不開方方面面的協同與助力。其中,藝術家進行的身份轉換被認為格外重要。劉毅說,這應當是一種越來越公眾化、越來越隱身的身份,藝術家個人的標志性風格將越來越弱。參與這樣的創作,他自己就常常考慮以共創的方式編織起藝術與公眾之間的紐帶。" 重點不在制造一些供人瞻仰的東西,而在制造一個機會,讓觀者用翻新的角度發現世界的美好。"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提到,這同時要求藝術社區的策展人具備更為跨學科的視野。她認為培養一批年輕的、在社區策劃展覽的 " 社工策展人 " 很有必要,在專業化的藝術內容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介入社區的美術新空間前景無限寬廣,有待進一步探索其開放性與可能性。專家學者呼喚更多社會資本、力量融合到藝術社區治理中來。也有人提出,專業力量引路,進而漸漸把社區的能人、達人變成組織及實踐的主體,才能真正實現藝術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范昕
文:本報記者 范昕 編輯:施薇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城市微更新中,藝術在生長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42cf5a8e9f092d0e297dcb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