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三省一市緊扣 " 一體化 " 和 " 高質量 " 兩個關鍵詞持續攻堅,整個區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持續位居全國前列,釋放出強大的發展動能。地區生產總值(GDP)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夜間燈光指數增長 57.24%,GDP 過萬億元的城市增加到 8 個,百強縣占全國四成以上。
科創方面,長三角地區擁有全國四分之一的 " 雙一流 " 高校,19 個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350 余名兩院院士。長三角地區已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25 個,三省一市完成一批重點裝置。
產業方面,今年前三季度,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 260 萬輛,這也意味著,每 10 秒鐘內,長三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走下產線。
生態環保方面,2022 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達 83.3%,較 2019 年提升 4.9%;地表水優Ⅲ類斷面比例達到 96.2%,較 2019 年提升 21.2%。與 2019 年相比,2022 年示范區鳥類種類增加 19 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增加 5 種。
交通方面,截至 2022 年底,長三角高鐵營業里程超 6600 公里,占全國的約六分之一,位居第一,在建高鐵里程超過 3100 公里。長三角區域高速公路總里程達 1.67 萬公里,12 條省際斷頭路已建成通車,并已累計開通 97 條省際毗鄰公交線路。2022 年,長三角機場群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穩居第一,分別達 9525.9 萬人次與 497.7 萬噸。
公共服務方面,目前已有 152 個政務服務事項可在長三角 41 個城市跨省市通辦,包括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 37 類高頻電子證照的共享互認。截至 2022 年底,長三角 41 個城市、1.5 萬余家醫療機構已實現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累計結算 1300 余萬人次,涉醫療費用近 36 億元。長三角地區異地養老機構增加到 108 家,核定床位數增加 83.3%,達 4.71 萬張。

上海地鐵 11 號線是中國第一條跨省地鐵線路,往返于上海嘉定和江蘇昆山之間,拉近了兩地城際距離,助力 " 同城 " 生活。 本報記者 趙立榮 通訊員 林琨攝

蟠龍天地致力成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上的 " 江南會客廳 "。 本報記者 袁婧攝

位于青浦西南部的金澤鎮正全力打造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和標桿,建設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范。本報記者 袁婧攝

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打出 " 上海服務 " 品牌。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來自安亭、白鶴、花橋三地的工作人員在 " 城鎮圈一體化發展 " 聯合辦事處內辦公。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

大虹橋營商服務中心啟用以來給長三角居民帶來辦事便利。本報記者 張伊辰攝

橫跨上海、江蘇兩地的元蕩慢行橋(2022 年 7 月 3 日攝)。新華社發
作者:張天弛
文:張天弛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孔韜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長三角一體化釋放強大發展動能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72e61f8e9f093af27d476f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