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養老院內配備了多種老人體質檢測儀器。
老人身邊充滿高科技而不自知,這是智慧養老院的終極目標。
今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首次將 " 建設 30 家智慧養老院 " 納入其中。時至年尾,市民政局組織專家評估首批試點成果,為 2025 年底完成 100 家智慧養老院的目標梳理經驗、總結做法。
在智慧養老院的建設契機下,滬上部分養老院自建管理平臺。工作人員們就此告別手填表單,實時動態的健康管理 " 一人一檔 " 在特殊緊急情況下派上了大用場。于護理員而言,從簡單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后,他們能將更多精力放在服務好老人上。
" 新生事物誕生后,關鍵是如何試出經驗、試出制度,讓無感的智慧養老院服務好老人。" 上海市第四社會福利院副院長黃寧潔信心滿滿。
不追求最先進最智能,關鍵看需求
不少新建養老機構中,認知障礙照護床位是 " 標配 "。可難題也隨之而來。
認知障礙老人容易 " 出走 ",需配備敏感精確的定位系統。滬上部分養老院找到時下正火的智能手環。可一番實測下來,因老人佩戴體感不適,且護理員攙扶時很容易誤接觸,最終他們選擇對傳統胸牌進行智能化升級——胸牌正面記錄了老人姓名等信息;背面嵌入定位系統,實現自動定位及報警。
智慧養老設備是否要追求最先進、最智能?在不少養老機構負責人看來,關鍵還要看老人以及護理員是否 " 真需要 "。
上海市第四社會福利院,則靠著院內的 " 小發明 " 階段性地破解了難題。不足手掌大小的布藝香囊佩戴于老人胸前,若非刻意提起,很難有人將其與藍牙定位系統聯系在一起。為確保老人安全,院內室外廣場圈出一片安全區域,一旦老人越界,后臺監管人員就會從平臺上看到走失預警信號。為何耗費心思研發產品?黃寧潔解釋,養老院空間大、護理員服務動線長,根據場景優化產品能更好匹配需求。
既要設備好用,也要數據靠譜
研發時,還有不少智慧養老院將重心放在特定應用場景,比如防跌倒等。
對高齡老人來說,每一跤都是 " 不可承受之痛 "。在不少養老院,雖以高比例配備了護理員隊伍,但如何實現 " 人防 + 技防 " 的最優組合,仍是難點。以某機構的探索為例,經多方比選,團隊淘出一套毫米波監測設備,實時感應老人的身體姿態。為試出最佳預警反饋時間,工作人員代入老人視角,模擬各類可能發生的場景。既不能在冰冷的地面上坐了大半天,警報又不能過于敏感。人體高度不足 70 厘米、停留時間超 15 秒、兩次警報的間隔時間為 8 分鐘——養老院團隊經過無數次磨合,方才 " 磨 " 出精確數據。
在市第四社會福利院,入行 3 年多的護理員鐘萍有了院內新搭檔—— AI(人工智能)攝像機。她欣喜于 24 小時運轉的 AI 攝像機能輔助捕捉到老人跌倒意外的發生。但偶爾的預警誤報也令她 " 虛驚一場 "。
但鐘萍等一線護理員相信,護理員人手有限,AI 攝像機是大勢所趨。要順利通過磨合期,就需要更多養老院使用智能設備并積累數據,為相關部門制定行業標準 " 喂料 ",使數據模型更加精準。
接口五花八門,養老院也要 " 網管員 "
智慧養老院建得如何,不僅要看它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反應力,也要觀察它如何為日常照護減負增能。
在市第四社會福利院,30 余位重度失能老人擁有專屬的 " 翻身卡 "。每隔多少小時翻了一次身、往左還是往右翻……諸如此類細節統統都由 " 數據大腦 " 記錄,護理員不必再重復詢問老人。可如果要發揮出更大效能," 翻身卡 " 需要把老人的其他基礎數據打通。比如,通過與餐飲數據的交叉分析,為老人制定個性護理方案。
業內有個有趣的比喻:購買現成智慧養老設備猶如購買成品家具,性價比高,缺點是接口可能不一致;自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就像定制家具,養老院提需求,服務商定制產品和服務。市第四社會福利院選擇的是后者。
這類方案能否復制推廣?除了資金投入外,人力成本也不容忽視。養老院內最好設有網管員,將服務需求轉譯為技術語言,定制產品、助力平臺升級。
全市層面,不少機構期待試水智慧養老院。業者期待,首批試點機構的有益經驗,能轉化成智慧設備應用 " 白名單 ",驅動更多養老院邁入智慧行列。
作者:
文:本報記者 王嘉旖 圖:邢千里 編輯:施薇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智慧養老院建設:“現購”還是“定制”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67bc588e9f09238951ab4b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