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博東館在不同位置設置敞開式的休閑邊廳以及室外露臺和花園,凸顯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交流互動。(上海博物館供圖)
隨著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的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中國古代陶瓷館等自 9 月 4 日起閉館調整,上博東館已逐步進入展覽施工關鍵階段。與此同時,該館公共藝術全球征集大賽也進入倒計時。
記者獲悉,征集大賽邀請藝術家與藝術團隊,以上博東館若干選定區域為對象創作一系列代表城市新文化、新理念、新創意的公共藝術作品。那么,作為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之一,上博擁有館藏文物 102 余萬件,為何還要專門為即將開放的東館征集公共藝術作品?
深層次展示東館新空間,給觀眾帶來更多參與感
" 這兩者其實是不矛盾的。" 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學術部主任、上博東館公共藝術全球征集大賽承辦項目負責人張承龍說,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瓷器、玉器、家具、書畫,都是在一定的歷史長河內,在文化記憶中所留下共有的一些文物遺存和藝術遺存;但產生于上世紀 50 年代歐美的公共藝術,是人們對公共領域、公共事務或公共探討集中產生的一種社會性福利。
" 近 20 年來,公共藝術這個概念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知曉。" 張承龍坦言,上博以公共藝術的名義來征集作品,是對東館新空間更深層次的展示和認知。隨著這些年人們對博物館參觀的熱情持續高漲,大量的老牌博物館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展陳空間不夠,不足以滿足大家的需求,所以才在這個基礎上新建場館。" 上博東館的整體面積達到 11.3 萬平方米,除了規劃豐富的展陳空間外,它還有很多的公共空間,正是因為這些空間的存在,博物館希望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參與和互動的機會。這也是為何上博需要去征集公共藝術作品的核心原因。"
張承龍告訴記者,公共藝術一共有四個核心要素:公共性、在地性、參與性和藝術性。從公共性上講,博物館里的公共藝術和其他地方的公共藝術作品本質上差不多,都是面對公眾的,可能面對的公眾環境略有不同。最主要的區別是在地性,首先它是要符合落地區域里的在地文化要素,即上博的公共藝術作品要反映上博的歷史文脈;再者是這次征集中強調的,希望它能創造共同話題——與博物館對話,讓作品和公眾產生互動和交流。從互動性上,在公共廣場上看到的一些公共藝術作品,藝術家的創作可能更偏向于與觀眾近距離互動,觀眾可以跑上去玩,去觸摸它;在博物館空間里看到的公共藝術作品,它的互動在乎的是更深層次的交流,并考慮安全性。從視覺呈現上,要和博物館本身的建筑空間和它的景觀空間相匹配。這一系列的需求和思量,都是博物館的公共藝術作品區別于其他區域的公共藝術作品的地方。
創新博物館 " 打開方式 ",為創意提供舞臺
" 博物館是歷史與文明的容器,也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歷史與文明的‘入口’。因而,進入博物館的‘打開方式’同樣顯得尤為重要。" 藝術評論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徐明松舉例,巴黎盧浮宮的 " 入口 " 就是一種獨特的打開方式。當年貝聿銘以一組玻璃金字塔讓這個拿破侖庭院的博物館入口成了最具盛名的公共藝術作品,與盧浮宮宏富的藏珍一樣蜚聲世界。同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門前總是有不少游人和觀眾愜意地休憩在坡地上,這樣的設計創意則是來自建筑師皮亞諾故鄉錫耶那廣場的坡地。
事實上,博物館的入口與建筑體內部諸如連廊、中庭大堂等共享空間已然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 " 白盒子 ",而更具有一種開放性的架構,為公共藝術提供舞臺。以上博東館為例,從外部看,建筑呈矩形體塊,其立面蜿蜒起伏、造型典雅挺拔,改進了常見的封閉式流線設計,在不同位置設置敞開式的休閑邊廳以及室外露臺和花園,凸顯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交流互動。該館東臨上海科技館、西臨楊高南路、北臨世紀大道,南面則毗鄰商業地塊。建筑設計師針對不同方向的場地特征,為博物館的四個面設計了不同的公共空間,為公共藝術創作提供展示平臺。
記者了解到,大賽作品征集時間截至 9 月 30 日。承辦方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將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優選出契合上海城市精神與時代風貌,能代表上海博物館公共形象與文化品位的公共藝術作品。
作者:李婷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博物館新空間為何需要公共藝術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fe42788e9f09228a72c06b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