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過《大宅門》的郭寶昌導演去世了。
提起郭寶昌導演,繞不開兩件事。

一個是第五代,一個是《大宅門》。
他是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中國 " 第五代 " 導演的伯樂。八十年代,他任職廣西電影制片廠時,大力提攜 " 第五代 " 導演,幫扶他們拍出了《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等名作。
用張藝謀的話說:" 沒有郭寶昌,就沒有中國第五代導演。"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在《大宅門》里看到張藝謀和陳凱歌跑龍套的奇景, 這樣 " 使喚 " 兩位大導演,國內恐怕只有寶爺能做到。

《大宅門》則是郭寶昌的心血之作。
郭寶昌生在大宅門長在大宅門,劇中的男主角白景琦,原型是他的養父樂鏡宇。百草廳的原型,則是大名鼎鼎的同仁堂。郭寶昌寫《大宅門》拍《大宅門》,講的是自己家的故事,自然細節詳實,人物生動,情感真切。
他曾說,自己從十六歲時開始寫《大宅門》的小說,原稿三次被毀,幾乎喪失斗志,但他還是堅持寫出來了,并找來了一群全中國演技最好的演員,把一個個角色都演活了。

作品來之不易,成果石破天驚。
張若虛以《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陳忠實憑借《白鹿原》一本書便奠定文學史地位,郭寶昌一樣,一部《大宅門》,便足以讓他高居國產劇神壇,讓后輩仰望。
要評價《大宅門》,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四個字,獨一份兒。
國產劇里獨一份兒的存在,無可替代,無法復制。
它不是神劇,它是絕劇,論臺詞論細節論表演論韻味,郭寶昌把《大宅門》拍絕了。

我數不清自己斷斷續續地重看過多少遍《大宅門》,反正只要在電視上撞見,我就會耐心地看上幾集,哪怕有廣告插播,也懶得換臺。
看陳寶國、斯琴高娃、何賽飛等好演員演戲是種享受,哪怕劇情早就熟的不能再熟了,有些臺詞都幾乎可以背誦,我依然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感到通體舒泰。
一想起《大宅門》,我腦海中立馬會出現許多名場面。比如劉佩琦飾演的白三爺混賬了一輩子,卻慷慨赴死,臨了當了回英雄,李雪健飾演的于八爺一開始對白景琦冷嘲熱諷,看到三老太爺用大煙膏子就了酒,又愧疚又敬佩,扯著嗓子高喊 " 三老太爺千古 "。

再比如白二爺在馬廄送別兒子白景琦的那場戲。
白景琦被趕出家門,和眾人道別。父親白二爺想要送兒子,性格使然,又怕自己失態,猶疑不決。他先探了頭,后又佝僂著身子站在遠處看著,景琦剛發現他,他便隨即離去了。

這一幕,畢彥君老師對人物的心態刻畫得精確極了。每每想到這是劇中白景琦和父親見的最后一面,匆匆一別,竟成永訣,配上他那句 " 一生襟抱未曾開 ",更是讓人百感交集。
這些畫面,都是印在腦子里的。
人物的塑造,更是精彩。
白景琦是讓人又愛又恨的,他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有膽有識,大節無虧,卻也因為自己的愚孝和自私對不起太多人。

對于陳寶國來說,這個角色非他莫屬,別人就算演技夠用,氣質與魅力也很難與他相提并論。為了演好白景琦的一生,陳寶國足足準備了三年。 最艱難的時候,他甚至賣掉了自己的房子。 陳寶國自己也評價:" 一個演員從一張白紙,到有所知,到走向成熟,其中應該有一些很重要的轉折點,白景琦就是標志我成熟的這么一個點。" 好演員在自己的巔峰期遇到了好角色,是觀眾的幸事。

斯琴高娃飾演的白家二奶奶則是全劇的定海神針,二奶奶用言行詮釋了什么叫 "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她以一己之力拯救白家于危亡之際,,那場帶著兒子摘匾的戲,我每次看,都會被斯琴高娃老師的氣場所折服。

楊九紅也是我心中的上上角色。她無疑是個悲劇人物,因為自己的出身,無奈與女兒始終無法相認,于是壓抑到瘋狂,瘋狂到狠毒,所謂可憐人有可恨之處,她則是可恨者卻也十足可憐。何賽飛老師將楊九紅的嬌俏、風韻、堅韌、狠辣都演得淋漓盡致,越劇演員出身的她,在一部京味兒十足的戲里更顯得氣質獨特,卻又獨特得恰到好處,正符合楊九紅這個 " 大宅門外來者 " 的身份。

戲份多的主角塑造得好,戲份少的配角也令人難忘。從和照片結婚的白玉婷到嫉惡如仇的黃立,從老邁貪婪的常公公到憨直能吃的鄭老屁,個個鮮活。

人物好,細節也妙。
我舉幾處細節鋪墊,便可見郭寶昌功力之深。
白家大房的大小姐玉芬,從小就疼自己的堂弟景琦。景琦小的時候,玉芬買了蟈蟈,不給別的弟弟,只給景琦。
到她出嫁的時候,景琦抱著她不放,她又把蟈蟈送給景琦讓他照看,留個念想。

這幾處鋪墊,到了第 19 集起到了效果。
景琦犯錯被二奶奶趕出家門,來到濟南打拼。其實他到濟南也是因為堂姐在這兒,只是臉皮薄不好意思求助。后來他在膠莊做了伙計,化名黒七,玉芬知道了就猜到是他,就去找他。
這一場戲非常感人。玉芬拿出一只蟈蟈放在桌子上,景琦聽到叫聲便動容了。

玉芬再來一句:" 白景琦你給我滾出來。"
觀眾的情緒也就被感染了。
這就是細節的魅力,以蟈蟈為道具,刻畫出姐弟情深,格外真摯。
第二處用的也是道具。
第一集,白大爺和白三爺同時給老太太買了點心,可老太太偏心小兒子,小兒子又摸透了老太太的脾性,得哄著才愿意吃。于是,老太太只吃三爺買的點心,不理大兒子,大爺生氣,扔掉了點心,讓下人拿去喂狗。

這場戲看似是閑筆,到后面卻派上了用場。大爺經歷死劫,在西安隱姓埋名。而白家因為八國聯軍進京也躲到了西安,恰逢老太太病危,大爺便冒險探望。
大爺面對病危的母親,又拿出了準備好的點心,希望母親能吃上一口,可老人此時已經神志不清了。

這一瞬間,觀眾對大爺遭逢不幸的同情,對世事變遷的感慨,通過一盒小小的點心,就全都給調動起來了。
用一家人的命運無常,拍出大時代的風云變幻,這或許也是《大宅門》被稱作 " 當代紅樓夢 " 的原因。
拿它來比《紅樓夢》,多少過譽,但也側面說明了一件事,這部劇的精致和細膩,都達到了一般國產劇望塵莫及的水準,能與之相提并論的,只有經典,唯有名著,而它本身也經受住了二十多年時間的考驗,成為了一代人的經典。

說它無可復制,也是因為現在很難再有人會像郭寶昌那樣用一生的心血來創作一部作品,更很難有人能像他那樣,不光是時代變革中大宅門里的親歷者,也是才華卓越功底深厚的創造者,有著得天獨厚的創作條件。
更何況,他還擁有一般創作者所無法匹敵的人脈和資源,《大宅門》那個級別的演員陣容,也是百年難遇。

廢話不多說,我要再重溫一遍《大宅門》了,再多聽幾遍 " 由來一聲笑 ",聊表對寶爺的緬懷之情。
郭寶昌千古。
《大宅門》不朽。
國劇獨一份,再也拍不出來了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28e2138e9f0929f43745de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