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我在大陸的第 17 年了。"17 年前,出身于臺灣茶葉世家的張洪瑋在父親面前立下 " 軍令狀 " —— " 不成功,不回家!"
一個人、一個拉桿箱,從老家臺灣南投,來到了大陸。從廣州起家,在南京安家;從最初被大陸廣闊的市場而吸引,到融入城市發展的節奏。旁人眼中創業成功的張洪瑋,還有新的抱負想要實現。" 我還會繼續留在南京,實現我的理想。"

△張洪瑋在品茶
帶著茶葉到大陸,成為家族中 "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
張洪瑋的祖輩代代制茶,到了他這代已經是第五代了。本可以憑借祖上的積累,安穩做個 " 茶五代 ",張洪瑋為何偏要做家族中 "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到大陸發展,走一條更具挑戰的路呢?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父親那代人的使命是培育好茶。到了我這一代,要讓好茶品牌化,讓好茶走向更大的市場。" 張洪瑋說道。2006 年,由于當時臺灣茶葉市場低迷,不少茶農生產的茶葉滯銷,甚至有些茶園開始改種鳳梨,這對從小喝茶長大的張洪瑋來說,打擊不小。" 不行,我一定要幫這些茶農把好茶葉賣出去!" 當時的他心想。

△張洪瑋在泡茶
" 大陸市場廣闊,當時我們家和大陸的商人合作密切,對市場有一定了解。" 從小跟在父親身邊,聽來來往往的茶商談生意的張洪瑋,看準了大陸市場,25 歲一腔熱血的他, 當即和家里表明了想法。離開之前,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頓飯作為餞行," 我一定要在大陸闖出點名堂,不成功,不回家!" 如今回憶起當時的豪言壯語,張洪瑋覺得自己 " 年少輕狂 "。
但就是這份年少輕狂帶來的勇氣,推著他來到在大陸的首站,廣州芳村。" 那邊茶葉批發市場規模很大,芳村聚集著幾千家茶葉商,只要你能想到的茶葉種類,那里都有。" 帶著從臺灣運來的茶葉,張洪瑋投入了這片茶葉浪潮。
" 到大陸來,我只帶了一萬塊。" 受限于資金,初次創業的張洪瑋,將目光放在了大陸剛剛興起的網店。" 那時,只要能注冊的購物網站,我都注冊了店鋪。" 一個人掰成幾個人用,靠著網店的辛苦運維,張洪瑋在大陸的第一個月,茶葉生意的營業額就超過了一萬元。
" 我至今都清晰的記得,在大陸做成的第一筆生意,是一個來自哈爾濱的客人,我自己跑去郵局給他寄快遞,那也是我在大陸第一次寄快遞。" 從那以后,通過家鄉的茶葉,張洪瑋結識了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和大陸之間的聯結越發緊密。
這里,是創業的風水寶地
在廣州做了兩年多網店的張洪瑋,成了臺灣茶葉商中小有名氣的人物,并被當地媒體報道。" 因為這些報道,我收到了南京臺灣名品交易會的邀請。" 2009 年,張洪瑋帶著自己創立的茶葉品牌來到南京參加交易會,正是這場交易會,將他留在了南京這座城市十幾年。

△張洪瑋在觀賞茶杯
" 為期四天的展會,到第二天茶葉就被搶購一空,第三天我擺了幾個空茶葉罐子在展位上,都被人買走了。" 南京市場對于臺灣茶葉的熱情遠超張洪瑋的預期。" 當時我心想,南京真是我創業的風水寶地哦!" 展會結束一年后,張洪瑋成了同南京臺灣名品城簽約的首個商家,他的茶葉生意也從線上走到了線下。
2010 年,張洪瑋的茶葉品牌 " 我茶 " 南京首店開業,2014 年又在南京市中心繁華地段開了 " 我茶 " 體驗館。

△ " 我茶 " 店內牌匾
在南京,張洪瑋也做了許多嘗試,開過餐廳、賣過奶茶,但真正陪他一路走下去的只有茶葉。" 正如南京人喜歡喝雨花茶,南京這座城市有自己的節奏。" 順應城市的特點,張洪瑋在茶館融入了不少江南特色,辦 " 紅樓茶會 " 文化沙龍,做中式茶飲、開茶道教學課程 ……

" 我茶 " 店內茶葉
如今開在新華書店的新店,更是頗具人文特色。四壁琳瑯,一屜屜妥當放置著各種茶具、瓷器,每個都是中國傳統技藝的濃縮," 這個茶杯用了粉彩工藝,拿起茶杯就能能感受到表面凹凸的紋理;這個茶杯是一個古琴藝術家留在店里的,上面標著的 " 六四六六四 " 是古琴琴譜;這個杯子是我剛開店不久后,去江西景德鎮淘來的,上面畫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 …… 對店里的陳設,張洪瑋如數家珍。
張洪瑋深知茶文化的價值和獨特之處,他期望通過經營茶館,讓更多人了解茶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蘊。

△洗茶
17 年,父親囑咐的 " 四個本 " 對創業臺胞仍舊適用
從 17 年前的一個人,到如今在南京組建家庭;從一萬元的啟動資金,到幾家實體店鋪穩定運轉,對于臺胞在大陸創業,張洪瑋有的不僅是理論知識,還有深切的個人體會。
在離家前往大陸的前一晚,父親叮囑張洪瑋要牢記 " 四個本 ",17 年過去了,他認為如今依舊適用。 " 本尊、本業、本錢和本事。" 張宏偉解釋道,本尊,就是做事要堅持親力親為;本業,是要從事自己所熱愛的、擅長的事業才能取得成功;本錢是創業的啟動資金;本事,要通過不斷學習來了解市場趨勢,增強自身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除了 " 四個本 ",張洪瑋還分享道:" 創業過程困難重重,不會一帆風順,但貴在堅持,我見到太多人在創業中途放棄,錯過了之后合適的創業項目,令人惋惜。"
對張洪瑋來說,南京不僅是創業的寶地,也是他的 " 第二個家鄉 "。他在南京安家,也結交了很多大陸摯友。" 現在回到臺灣,很多地方我需要導航才能找得到,而在南京,有的路,我閉著眼睛都知道到哪里了。" 張洪瑋笑著說道。
在他看來,想要真正融入,就要充分理解、認可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保持一致的節奏。" 南京是包容的、舒緩的,我在這里找到了適合我生活的節奏。"
如今,張洪瑋仍不滿足于現有的成績,還在醞釀著更大的規劃。" 家里長輩催我回去,說我已經證明了自己,應該回臺灣了,但是我不愿意。" 因為張洪瑋還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打造一座世界級的茶葉博物館。" 我希望這座博物館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茶葉,人們在這里了解每一種茶葉背后的故事,根據個人喜好進行搭配,讓茶葉文化傳播得更廣,也使茶葉更具情感意義。" 他分享道。
從想將臺灣好茶帶到大陸市場,到想在大陸做世界茶文化傳播的使者。張洪瑋在大陸與茶的故事,還會繼續。" 我還會繼續留在南京這座城市,為事業和家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現代快報 + 記者 馮茜 / 文 王曦 / 攝 實習生 石夢寒
(校對 胡濤)
大陸創業記丨片片茶葉,留住臺胞張洪瑋17年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cf30b21bc8e0050c00000d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