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在田間地頭燒荒?田間地頭有荒可燒嗎?這種提法是對古代傳統農業前史和農人的欠了解,從而形成現在人的誤讀,前史事實并非如此。因此,該題應加一個字,改成“為什么古人不在田間地頭燒荒?”
(造林煉山,堪比古代燒荒)
古人的田間地頭能燒荒?
田間地頭指農田之間,地步的兩端,也便是農業生產的現場。燒荒,從農業視點來講,也便是墾荒前燒掉荒地上的野草、荊棘、灌木等。任何懂農業常識的人都知道,種莊稼的地步,南邊的水稻田就更不用說了,連野草都不讓多生幾根,就更不說生長荊棘和灌木了,北方的旱土也相同,熟地怎么會荊棘和灌木,又何來那么多的野草?莫非古代的農人就這么懶惰,這些地步三年兩不種,或者許多疏棄?事實上并非如此,古代農人服侍地步比現在的農人勤快多了,也精致多了,容不得田間地頭多一根雜草,更不用說讓土地荒,長出荊棘和灌木,他們的農業技術很落后,只能靠勤勞來彌補。古代農人靠地步養活,他們對待地步比服侍父母還要誠意。
(北方草垛)
(南邊草垛)
(南邊草垛——從前的農人之寶)
有人要問了,古代農業生產就沒有了稻草和秸稈了嗎?要說在田間地頭燒稻草和秸稈也算“燒荒”的話,這可不是古代人的習氣,是現代農業才呈現的新現象和新情況。
為什么這么說呢?古代農人犁地靠牛馬驢地畜力,水稻主產區的稻草既是牛冬天的飼料,也是耕牛度過隆冬的保溫材料,等所以牛的“被子”,當然也是豬度過隆冬的保溫材料,這些稻草古人怎么舍得燒呢?再說,稻草即使回收家中,而是放在稻田里,古代在秋收后,一般都要把有水源的稻田犁過來,裝滿水,稱為“冬水田”,稻草經過一個冬天的浸泡腐爛了,底子沒用火來燒。再說北方的秸稈,都在夏收和秋收后,把秸稈回收家中,有的給牛馬作飼料,有的用來作柴火燒水煮飯,各盡其用,哪還有多余秸稈留在田間地頭?
(北方鄉村秸稈柴草垛)
田間地頭燒稻草和秸稈是現代農業開展呈現的新問題
在地里燒秸稈,上世紀七八十時代都還罕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應該還有深入的形象。為什么說地里燒秸稈是現代農業才遍及呈現的現象呢?主要是農業現代的開展帶來的問題。一是機器犁地、耕種、收割替代了畜力,使鄉村的牛馬等大牲畜喂食大幅削減,使稻草、秸稈失去了運用功能,成為多余產品,農人也沒有必要費工費力回收家里。二是各種高效化肥的運用,使秸稈作為傳統肥料返還地步越來越少。三鄉村遍及運用的燃料被新型電力、煤氣等替代。四是農居現代化的開展,讓現在的農人變得手足無措,不知怎么處理這些稻草、秸稈。
有以上四種原因,稻草、秸稈成了農業生產的廢物,只需放在田間地頭燒掉。此種情況近年來在南邊水稻產區也開端呈現,主要是現在的不再把水稻田犁過來過冬,而收割機收后的禾蔸較高,稻草又不能扎成把,在春天犁地時又難處理,為了省力只好用最簡便最古老的辦法,放火燒,形成火災和環境污染,也是現代農業今后需要解決的難題。
(現在燒秸稈易產生火災和污染環境)
古代人怎么燒荒,在哪里燒荒?
那么古代燒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古代的糧食作物的產值很低,除了良田的精耕細作外,還要想方計法擴展栽培面積。所以,農人將一些山地坡度比較緩,有土的地方栽培雜糧,如黍子、蕎麥、豆類、高粱、玉米、薯類等生長期短的作物,但凡能種的都擇地而種。由所以廣種薄收,一般都種在荒山野地里,大面積栽培又勞力不足,所以,就將粗大一些的荊棘、灌木粗略地砍一下,到了剛開春時,又是草葉枯黃,點一把火就可把荒地燒得干干凈凈。燒荒后的草木灰成了肥料。有的作物只需撒下種子就有收成,有的稍松一下土播下種子就能長出來。
燒荒并不是盲目地燒,一般在要燒的地塊周圍砍出防火線,以免大面積燒山。燒荒一般講究輪作,也便是說種了一年,要歇一到兩年,隔了一兩年后,地里又長出了荊棘、灌木和雜草,要種的時候又用相同的方法來燒一次,栽培一輪,如此重復。這也便是古代成語“刀耕火種”便是用來形容這種落后的栽培方式的。一些上了年歲,來自山區鄉村的朋友,或許還對上世紀七十時代集體經濟時代還有形象,那時生產隊除了栽培開墾的地步外,為了擴展栽培面積,增加糧食收入,許多生產隊依然采用這種古老的燒荒生產方式。
(古代精耕細作的農耕圖)
燒荒和拓荒有區別,拓荒是把荒地變成熟犁地,年年栽培作物。燒荒與砍燒田坎也不是一回事,這種情況一般在山區或丘陵地,犁地連著山,為了好種田,也是為了山上的草木不遮擋陽光,農人每年都要把坎上的樹木雜草砍得干干凈凈,然后放在犁地里燒掉。
至于因戰爭而燒荒,如明朝時期在北方邊境燒荒,那是別的一回事,與栽培農作物燒荒的用途不同,在這里我就不再贅述。
來歷:搜狐 作者:關山聽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