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嫦娥五號成功從月球上帶回1731克月壤后,成為了繼美蘇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將月壤帶回地球的國家,引起了世界上的研討熱潮。
對此,美國的國家航天局局長比爾尼爾森還標明,期望能夠共享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美國明明有阿波羅號帶回的月壤為何要一向盯著中國的呢?這不最近,月壤的研討又傳來了好消息,能用于制作氧氣和火箭燃料。
嫦娥五號的月壤有重要的研討價值。
一向以來,美國都保持著航天強國的地位,在早先阿波羅號的登月任務中就帶回了約382公斤的月壤樣品,與其他國家比較,簡直是“土豪”,可為什么美國一向惦記著我國嫦娥五號帶回來的那不到2公斤的月壤呢?
第一,收集地址不同,美國的月壤都是從月球中低緯度的月海區域所獲取的,樣本年齡較為古老,反觀我國嫦娥五號挑選了位于風暴洋北部鄰近的呂姆克山登陸采樣,此處的形成時間相對而言比較年輕,在20億年左右,自然要比美國的月壤寶貴許多。
其次美國采樣單一,雖然美國月壤的重量多達幾百公斤,但所收集的都是從同一地區內的月巖樣本,與1公斤簡直無異,科研價值不大,而我國嫦娥五號的月壤樣本是來自不同的月表區域、不同的取樣深度,有著極大的研討價值,不僅能協助咱們更好的了解月球演化史,還對未來月球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也有很大的協助。
嫦娥五號月壤中發現月球水。
從月球探究開端,關于月球上是否存在水的爭議一向都在,特別研討過美國阿波羅號的月壤后,并未發現任何水分子的存在,更是簡直直接判定了月球上沒有水的存在,之后也有勘探器在月球上發現過水的存在,可是都因為證據不足沒有得到注重,直到我國嫦娥五號的月壤出現才徹底反擊了月球上沒有水的說法。
依據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討所對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研討后標明,在1噸月壤中大約含有120克“水”,而1噸巖石中大約含有180克“水”,每噸月球土壤中含有120克左右的“水”,證明了月球上確實存在水,可是此“水”非彼“水”,月球上所發現的“水”是指水分子或者羥基,與咱們地球上水的存在方式不同,當通過加熱處理后才能變成正常的液態水。
嫦娥五號月壤又有最新效果。
我國關于嫦娥五號所帶回的月壤樣品的研討一向都在進行,由我國南京大學研討團隊的科學家對嫦娥五號的月壤分析之后,發現月壤能夠用于制作氧氣與火箭燃料,該研討效果發表在了世界期刊《焦耳》(Joule)雜志上。
依據研討標明,在帶回來的月壤樣品中富含有活性化合物,比如鐵、鈦等化合物,是地球上較為常用的催化劑成分,所以咱們能夠用月壤作為催化劑。
在太陽光下,將水轉化為氧氣和氫氣,然后將二氧化碳與氫氣在月壤催化劑的作用下再進一步反響,發生甲烷等化合物,其間氫氣和甲烷可作為火箭的燃料,因此能夠將月壤作為催化劑,以此來發生源源不斷的氧氣以及火箭燃料,怎么看都是一本萬利,對人類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人類之所以一向沒有放棄對月球的探究,主要是由于月球蘊藏著含量相當多的氦-3資源。在地球上,目前已知能夠用于開發利用的氦-3資源大約有500公斤。
而在月球上氦-3的含量極端驚人,達到了上百噸,數據標明,100噸的氦-3能夠供全世界人類一年的能源總量,如果能將月球上的氦-3資源開發利用起來的話,咱們就不用再考慮能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