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中,能工巧匠們同臺競 " 技 "。新華社發
合理的激勵機制與評價標準,是對技能人才隊伍發展最直接的 " 助推器 "。
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上,上海代表團表現優異。對優勝者,上海在國家規定的激勵基礎上 " 加碼 " ——配套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同時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審、事業單位招聘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比賽意在樹立標桿,示范引領。對優勝者的褒獎向廣大技能學習者、從業者呈現了一種可能:聚焦技能提升,人才成長的渠道正在拓寬;同時也向全社會傳遞一個信號:一技之長,既能立身也能成才。
通過此次大賽,也正好可以透視上海對如何用好評價、激勵 " 指揮棒 " 的探索。
比如,在健全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方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正探索以市場化評價為導向,鼓勵企業打破學歷、資歷、年齡、身份、比例等限制;對技藝高超、業績突出的一線職工,按規定直接認定高級及以上技能等級。又比如激勵層面,正逐步完善以政府表彰為引領、行業企業獎勵為主體、社會獎勵為補充,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體系。
放眼全市," 高級藍領越來越吃香 " 逐漸成為現實,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月均收入穩步提升。聲譽和待遇的提升,正是促成崇尚技能好氛圍的催化劑。
留住 " 塔尖 ":完善人才保障體系
對大賽優勝者的合理激勵,是對金字塔 " 塔尖 " 人才的重視。
以此次大賽為例,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李鷹介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規定技能類項目優勝獎及以上選手可直接晉升職業技能等級。除了給予物質獎勵,本市對符合相關條件的獲獎選手及個人、團隊,優先推薦上海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以及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上海市工人先鋒號、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等。
" 塔尖 " 人才,對個人成長有更廣闊的期許:技能人才是否能夠進入技術人才的評價序列?繼續深造的通道如何打開?適當的政策傾斜甚至破格選拔為這些 " 期許 " 提供了現實支撐。
探索之一是,部分職業院校破格錄取在世賽、國賽中取得拔尖成績的選手,讓他們順利留校成為教職工。" 對于這些人才,‘留校’不僅拓寬個人成長空間,也有助于反哺學校教學。把他們的好經驗傳承下去,整體提升學校學生的技能水平。" 市人社局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黨支部書記李曄說。而對于想進一步在學業上深造的大賽 " 拔尖 " 選手," 眼下,上海在政策上鼓勵優先推薦 "。
無論留校還是繼續深造,更深層次的指向是技能人才和技術人才能否實現評價體系的互通。在全國技能大賽賽場上,李鷹察覺到越來越多的比賽項目正將傳統定義上的技術范疇小項融入技能領域。比如此次上海代表團選手首奪金牌的項目—— 3D 數字游戲藝術,其中概念設計以往通常偏向技術領域,如今融入技能," 這也為技能和技術人才認定上的互通提供現實參考依據 "。
此前,市人社局發布《關于加強本市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辦法》,提出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可突破學歷、任職資歷條件申報職稱等利好政策——這讓 " 塔尖 " 人才實現互通有了路徑。
完善 " 塔尖 " 人才的保障體系,惠及更多優秀人才——相關部門正尋求合力、打破瓶頸,進一步爭取政策傾斜,讓評價激勵制度與人才需求更加貼合。
夯實 " 塔基 ":放大市場評價權重
" 塔基 " 是技能人才隊伍的支撐,只有整體水平、待遇有所提升,才能提振社會聲譽,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少年崇尚技能、學習技能、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企業及社會評價,如今已在對技能人才的關鍵考量中占較高權重。目前,滬上職業技能培訓評價項目數量迅速增加。這些項目指經本市人社部門備案,可由用人單位或社會評價機構組織實施且頒發證書的職業技能等級評價項目。
市人社局表示,目前全市可開展的技能培訓評價職業工種項目超過 800 個,覆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創新型產業,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等 6 個重點產業,互聯網營銷和網約配送等現代服務業及養老、家政等社會緊缺急需領域。
" 用人單位的評價無限貼近企業實際需求。" 李曄說,行業企業評價規范也可作為評價依據," 即便是世賽國賽的金牌選手,直接入職企業也會有適應時間,技能水平綜合素質越高,適應時間越快。政府的發力點在于最大程度縮短適應時間 "。
比如,培養一名圖紙設計人員,一般公共平臺會提供市場占有率最高的軟件進行教學,設置比賽要求,但部分企業出于個體發展需求,會使用比較小眾的軟件。這就需要技能人才在入職后參加 " 二次培訓 ",并通過企業的評價考核。
" 縮短適應時間 " 意味著兩端發力:既要提高技能從業者的整體水平,也要加強企業的培訓動力。
上海自 2021 年起將 " 支持培養 1 萬名企業新型學徒 " 列為市實事項目,即政府出臺政策,鼓勵企業 " 老師傅帶新徒弟 " 并給予相應補貼。一方面幫助企業解決技能人才培養問題,減輕企業學徒培養的成本負擔;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幫助新員工提升技能,也穩定就業崗位。
為切實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聲譽,市人社局每年發布技能人才市場工資薪酬水平,同時促進國有企業工資總額增量優先用于技能人才獎勵,高技能人才工資增幅不低于管理人員。對在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及時予以獎勵。
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作者:蘇展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高級藍領越來越吃香”成現實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29c6788e9f094fde25555c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