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假期,南京市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將紅色文化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慈善、節日內涵相融合,策劃推出五大活動板塊、覆蓋八天假期的 " 梅美與共、家國團圓 " 主題紅色文化市集活動,以更可觀、可感、可參與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活動由玄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梅園新村街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梅園新村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

互動玩法魅力足,大人孩子齊參與
走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出口,泛黃的梧桐下,一抹 " 熱烈而鮮亮 " 的紅色格外引人注目,公益市集、革命家書誦讀、紅色文化展演醒目的場景布置,豐富的活動內容、鮮明的主題設置,持續吸引著路過居民。形態各異的印章、市集形式的擺放,及志愿者熱情的介紹,讓 " 紅色 + 公益 " 的街巷文化市集 " 熱氣 " 不斷。
小紅梅會同南京紅色文化志愿者聯盟,組織了南京紅色文化志愿服務資源展和紅色文創市集。紅色文化服務資源展詳細介紹了南京紅色文化內涵和紅色文化志愿服務項目的發展歷程,一旁開設的知識競答吸引市民參與其中。不少身著校服的學生詢問如何加入志愿服務隊,工作人員一一解答。
文創市集上,小紅梅拿出了設計制作的 100 多枚打卡印章和二十多款明信片,參加義捐義購即可獲得打卡機會,一旁的小紅梅志愿者熱情地為大家講解每一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受到現場青少年的熱捧。據了解,現場銷售的物品大多來自周圍的青少年,他們把自己閑置的玩具、文具等物品進行義賣,將籌集的資金捐給街道慈善基金。
在嶄新的時代聆聽歷史回響,總能得到情感的共鳴。一堂微團課、一場烈士家書誦讀、一次重溫入團誓詞、一次英烈樂曲展演,在街道團工委組織下,青年追憶愛國學生運動的英勇無畏,體會穿越時間的信仰光芒;感受革命戰爭年代家書中孩子與父母的深切牽掛和對時代的思考與責任,體會 " 古今同暖 " 的親情關懷。在歷史的互動中,青年團員體驗了一次 " 意料之外 " 的中秋 " 紅 ",更深刻地理解 " 團圓 " 在家庭、民族中的含義。

文藝匯演活力大,好戲連連送歡樂
" 詩在、書在、中國就會在 ",主持人化用《長安三萬里》臺詞開啟了 9 月 30 日晚的邊塞詩主題賞月晚會,晚會通過詩串聯起民樂合奏、猜謎游戲、樂器表演等活動。
" 梅好中國節 " 文化品牌在活動策劃上始終聚焦價值引領、" 以文化人 "。此次中秋晚會,以孩子們童聲朗誦的邊塞詩為序幕,分詩、酒、月、竹、水五大篇章組織節目,呼應節日主題、節俗體驗、民族文化、現場環境和文化共同體意識。整臺晚會十六個節目全部 " 眾籌 " 于青少年文化培訓機構、青年音樂社群、社區藝術團、小紅梅文化志愿者等,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晚會中還加入了 " 花好月圓 " 飛花令和中華民族猜謎環節,還原了很多人已經陌生的中秋節俗。晚會的最后,小紅梅還為參加者準備了邊塞詩主題河燈,大家寫下了自己的節日祝福點亮后放在水池中欣賞 " 月下共放蓮池燈 ",在文化志愿者引領下同唱《我和你》,將中秋文化活動融入 " 人類命運共同體 " 的宏偉愿景。

現場一名居民表示,這幾年跟著小紅梅 " 梅好中國節 " 過節,了解了很多節俗的意義,透過節日這扇門,深入到中華文化的豐富精神世界之中,感受到身為新時代的中國人,只要愿意學習,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文化課堂底蘊深,價值傳遞不間斷
" 四大名著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傳統文化載體,其中蘊含著大量的中華禮樂文明的元素,非常適合愛好者探索、學習。" 小紅梅雷鋒學院志愿導師鄭珊珊介紹道。
從傳統文化出發,聚焦人們感興趣的社交禮儀規范,小紅梅在節日期間推出 " 梅好生活建造師——禮儀課堂 ",常態化開展禮儀講座、培訓活動,完成小紅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新六藝 " 版塊布局。課上,鄭珊珊旁征博引,從大家熟悉的文本中挖掘了大量的中華禮儀文化元素及其內在聯系,讓現場聽眾了解到很多平時閱讀中沒有注意到的細節,知識獲得感極強,潛移默化之間增強了對中華文化、中國審美和中華禮序的文化認同。
小紅梅選取了《虎門銷煙》《太平天國(紀錄片)》等八部電影,10 月 1 日起每天 19:30 在紅梅禮堂放映,讓周邊居民和游客通過觀影重溫波瀾壯闊的新中國誕生史,在經典影片中,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通訊員 滿菲 現代快報 + 記者 蔡夢瑩
(校對 張靜超 編輯 蔣文嘉)
街巷掀起“紅色”風!國慶假期來梅園新村打卡紅色文化市集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1d277e1bc8e0755c000014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