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tton id="z8xy6"><menu id="z8xy6"><form id="z8xy6"></form></menu></button>

        1. <em id="z8xy6"></em>

          <em id="z8xy6"><label id="z8xy6"></label></em>
          1. <div id="z8xy6"><ol id="z8xy6"></ol></div>

            二十世紀中國與南亞藝術的再次相遇

            近日,"花開并蒂:二十世紀中印藝術交流展"的虛擬畫廊正式于上海紐約大學環球亞洲研究中心網站發布。本次

            近日," 花開并蒂:二十世紀中印藝術交流展 " 的虛擬畫廊正式于上海紐約大學環球亞洲研究中心網站發布。本次展覽是 2019 年北京大學 " ‘和平之鄉’的中印文化藝術交流——學者常任俠與畫家常秀峰 " 展的 " 升級版 "。作為那次展覽的協辦方之一,環球亞洲研究中心收到南印度本地治理阿羅頻多學院的邀請,前往參觀該學院收藏的二百余件中國東方哲學大家徐梵澄先生旅居印度期間的書畫珍作。" 花開并蒂 " 展精選高劍父、張大千、葉淺予、石魯、常秀峰、徐梵澄等重要中國現代藝術家的作品,以更全面的呈現這段在過往研究中易被遮蔽的歷史,補足二十世紀中印藝術交流史的研究之闕。策展人延雨特別撰文,介紹展覽的設計和展品背后的故事。展覽地址:https://cga.shanghai.nyu.edu/cn/vr-gallery-cn/

            徐梵澄《是身是月是寒潭》(1940 年代) 南印度本地治理阿羅頻多修道院藏

            1952 年,東方藝術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常任俠先生在文章中寫道:" 中國與印度,是世界最古的兩個文明國家;中國與印度,又是亞洲的兩個土地最廣、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過去中、印兩國不僅在宗教、哲學、文學上互相照耀,就是在藝術的各種表現上,也像并蒂的花枝,互吐芬芳。"

            在美術史上,中國與南亞的交流曾在北魏至唐代臻于繁盛,綺麗的敦煌壁畫即是珍貴的見證。可惜在唐代之后,相關藝術交流逐漸從歷史記載中湮沒不顯。二十世紀初,當中印共同面臨列強入侵時,彼此之間的歷史聯結重新被點燃。1924 年,印度桂冠詩人泰戈爾率文化代表團訪華,梁啟超在歡迎辭中親切地以 " 兄弟之邦 " 稱呼印度。新中國建立之后,印度亦有 "Hindi-Chini bhai-bhai"(中印是親兄弟)的口號廣為流傳。此后,多位中國藝術家赴印訪問,并受邀在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駐留,亦有印度藝術家和留學生來到中國,師從中國藝術家學習繪畫。

            此次 " 花開并蒂 " 展覽特別采用 Unity 引擎 3D 建模技術,選取中國傳統四合院的建筑風格搭建虛擬展覽空間,不僅希望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實景觀展體驗,亦期與二十世紀泰戈爾訪華時北平文人藝術家的日常生活空間相呼應,用折疊的時空來紀念這段文化交流的歷史。

            張大千《寂鄉舞》(1950 年)

            — 啟行天竺 —

            在這座云端院落中,中庭的一池荷花在水中熠熠輝映,從正廳進入,依次分布著四個展廳。第一展廳再現了二十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中國的現代藝術大師高劍父、徐悲鴻、張大千、葉淺予等人在印度寫生,并受邀于泰戈爾所創辦的國際大學(Visva-Bharati University)駐留期間創作的一系列富有南亞風情的作品,如阿旃陀壁畫人物像、喜馬拉雅山風光、印度街頭人物等。其中,高劍父、徐悲鴻、張大千等還曾在印度舉行中國繪畫展覽。這一展廳除了呈現諸位現代藝術名家的印度寫生與臨摹作品之外,還收入了目前已知第一位赴印留學畫家常秀峰的精彩畫作。

            常秀峰曾就學于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拜于徐悲鴻門下。1947 年經徐悲鴻推薦,前往印度國際大學美術學院(Kala-Bhavana),師從印度現代繪畫大師南達拉 鮑斯(Nandalal Bose,又譯卜斯、難陀婆藪)學習印度繪畫。常秀峰留學印度時期的作品中,既有對印度莫臥兒細密畫的臨摹,也參鑒了新印度藝術運動所流行之蛋彩畫的創作。另如手工藝品設計圖,其中圓形外廓被認為借鑒了印度巴爾胡特佛塔圍欄的圓形浮雕樣式,色彩上采用了印度織物常見的棕褐色調,這與常秀峰在蛋彩畫和細密畫中采用的明亮色彩有著明顯的區別,而大象、蓮花、印度人物和傳統服飾等題材也是印度手工藝品中的典型裝飾圖案。凡此種種充滿異域元素的繪畫風格,均為我們帶來了有別于佛教藝術這一古老中印藝術交流主題的全新認知。

            常秀峰《國際大學校園一角》(1950 年)

            — 互融共生 —

            二十世紀的中印藝術交流中,中國藝術家在觀賞學習印度的美術遺產之外,也創作出種種融合了中、印繪畫元素的新風格。這些融合,既包含主題的融合、技法的融合,同時也有繪畫材料和工具的融合。

            例如,張大千作于 1950 年的《寂鄉舞》中,一位身著紗麗的女子翩翩起舞,畫家巧妙地將印度當地的舞姿與中國敦煌人物畫的工筆設色技法結合在一起,不僅呈現出印度女子婆娑起舞的異域風情,同時也流露出中國女性含蓄內斂的神韻,賦予了畫中人物一種超脫塵世的美感。

            張大千創作印度舞女繪畫系列,最初乃受葉淺予的影響,其曾述及:" 日寇入侵我國,淺予攜眷避地天竺頗久。我受降之次,淺予歸國。館余成都寓居近半年。每寫天竺寂鄉舞女(寂鄉者,泰戈爾大學所在之村名也)。奇姿逸態,如將飛去。余愛慕無擬,數數臨摹。偶有一二似處,淺予不為訶責,轉為延譽,余感愧無擬。"20 世紀 40 年代,葉淺予從漫畫轉向中國畫的第一批作品,即是他訪問印度歸來所繪的印度舞畫系列。其多以敦煌手法描繪現代舞姿,借國畫筆墨捕捉運動中的優雅與飄逸,線條輕快流暢,富有節奏的律動。舞女紗麗的衣褶隨著輕曼的舞步搖曳飄動,仿佛傳來手鼓節拍和銀環相觸的美妙聲音。

            這種技法的融合,也可見于常秀峰《國際大學校園一角》,其所描繪的是印度和平之鄉——圣地尼克坦國際大學四周的景致,技法上雖主要采用當時印度孟加拉畫派最為流行的蛋彩畫法,但在山石的描繪上,則延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皴法,如此將中印藝術之精粹融為一爐而冶之,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獨特風貌。

            常秀峰 《靠墊設計圖 》 ( 1948 年) 常箏、常先德藏

            — 筆繪人民 —

            對于平民日常生活的注目與關懷是二十世紀亞洲藝術普遍的創作旨歸。在中國現代藝術由精英品味向大眾審美轉變的過程中,中國與南亞的交流曾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泰戈爾 1924 年訪華期間曾作特別演講,強調藝術應該為生活服務,并鼓勵中國的藝術家們走出畫室,到大自然中身臨其境地描繪山石草木,去融入平民的日常生活,觀察他們的勞作,體會他們的苦辛,以發自內心的熱愛與關懷來創作藝術。

            二十世紀中葉,畫家徐悲鴻、石魯等人訪印歸來之后,深受印度底層勞動人民艱苦生活之觸動。石魯在看到黎明中辛勤勞動的女性時曾感嘆:" 世界上還有不少這樣的女人:她們的頭頂似乎生來就不為戴什么花,就像柱頭本來就是頂住房蓋一樣……那些女人頭頂上重疊著圓圓的瓦罐,多么像印度古老的皇宮屋頂。雖說月光下看‘大吉瑪哈’的墓頂顯得多么圣潔,而我看在黎明中那些頂水的女人也有寶塔般的莊嚴和雄偉!" 藝術家們感慨中印底層人民之悲苦,亦曾將這些圖景融入自己的繪畫創作之中。此外,木刻運動興起之后,由魯迅所倡導的與廣大人民群眾命運休戚與共的木刻藝術,也曾由中國藝術家傳至印度并產生影響。

            葉淺予《印度三人舞姿》,1948 葉淺予藝術館藏

            — 丹青遙寄 —

            中國藝術家在旅居印度期間所創作的作品中,往往也包含著不少傳統書畫。這些翰墨丹青,或為閑情逸致之抒發,或作去國懷鄉之紀念,常與中國古典詩詞之意境相表里,是藝術家內心真實情感的寫照。第四展廳特別采用中國傳統建筑風格來營造室內空間,其中陳列之作品,包含常秀峰先生印度留學期間所作的系列中國風格之山水畫、學者徐梵澄先生居于南印度本地治理時期所繪之竹、荷、梅,以及題贈阿羅頻多學院神圣母親的山水之作,亦有畫家 " 云山 " 贈予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教授的風雅之禮。藝術家受當時條件所限,而使用印度當地顏料來配合中國水墨技法作畫,別有一種韻味。此外,這些作品多配有書法題跋與印鑒,且常常是在印度友人觀看時所作,部分展品還曾在印度公開展覽,從中亦可看到中國古典藝術在印度的傳播與反響。

            在這座線上庭院中,觀眾從西廂房的第四展廳走出之后,穿過中央蓮池可到達最后的特展展廳 " 道心惟微 "。該展廳特別為紀念徐梵澄先生而設,徐梵澄自 1945 至 1978 年在印度潛心研究精神哲學,他曾贈予阿羅頻多學院的神圣母親 300 多件藝術作品,其中 30 幅繪畫收入此次展覽。

            徐梵澄的畫作主題集中于中國山水、花鳥,多為水墨或水彩設色,作品往往包含強烈的自傳色彩或神秘意涵。他書法造詣亦深,雅擅多種字體,尤精古文字。此外,還精通英、德、法、梵、拉丁、希臘等多種語言,亦通天文學。其一生簡淡超脫,遠隔名利俗塵,尤愛竹之高潔。

            此次展覽是徐梵澄旅印期間書畫作品首次在印度之外展出。在展廳中,天花板與四周墻壁融為一片寂靜的星空,中間的竹林中安放著一張藤椅和徐先生生前的煙斗,四周徐徐呈現著其旅居印度三十三載歲月中的藝術遺珍,如是布置,乃源自對徐梵澄先生的至高崇敬。

            * * *

            上世紀中印之間的藝術交流,除了高劍父、徐悲鴻、葉淺予、張大千、常秀峰、石魯等人在印度訪問和駐留期間的創作,也有印度藝術家如南達拉 鮑斯以及印度留學生如蘇可拉(Y.K.Shukla)、周德立(N.R.Chowdhury)與歐辨才(Jaya Appasamy)等人在北平與齊白石、徐悲鴻、王青芳等中國藝術家學習繪畫的經歷。云端虛擬庭院的數字世界,為二十世紀中國與南亞藝術的再次相遇創造了一個永恒的空間。在這里古今時空交疊,觀眾與藝術家精神相會,更多精彩的作品將不斷被納入進來,也得以令更多美麗的故事延續和生長。

            作者:延雨

            編輯:劉迪

            責任編輯:楊逸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二十世紀中國與南亞藝術的再次相遇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06190f8e9f0972404c4ec0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

            給TA打賞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賞
            時下

            今天如何書寫印度歷史

            2023-9-17 6:49:08

            時下

            宋書玉:酒業新一輪周期性調整開啟

            2023-9-17 6:51:35

            0 條回復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
            個人中心
            購物車
            優惠劵
            今日簽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1. <button id="z8xy6"><menu id="z8xy6"><form id="z8xy6"></form></menu></button>

                  1. <em id="z8xy6"></em>

                    <em id="z8xy6"><label id="z8xy6"></label></em>
                    1. <div id="z8xy6"><ol id="z8xy6"></ol></div>
                      性爱交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