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云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大唐西域記 卷二 印度總述》)
如師覺月《古漢語中的印度譯名》所說:" 從中可知,印度人自己對印度作為一個整體并沒有一個通稱。"
" 印度 " 是外人命名的。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注》釋:" 印度之名,起源于梵文 Sindhu 一詞,此字本義為河流,后又專指今之印度河。公元前六世紀,操伊朗語的波斯人從西北方侵入印度,首遇此大河,便以該河名 Sindhu 命名其所在地。后來此名進而成為外民族對整個次大陸地區的總稱。" 伊朗語中,這個詞被讀作 Hindu,而 " 希臘人因波斯人而知有印度,但希臘語中無 h 音,故他們稱印度河為 Indus,印度人為 Indoi。" 后代語音變體包括 India、Indi、Indos 等。
《大唐西域記校注》進而解釋,印度人自稱其本土,有早期佛典及阿育王石刻中的 "Jambudvipa(贍部洲)",這是在公元前四世紀前后。但是,贍部洲在《往世書》中可指整個世界,在佛典中則為四大部洲之一。再后來,印度自稱 "Bharatavarsa(婆羅多王統治的區域)",是贍部洲中的九個(或七個)疆域之一。" 特為清貴 " 的婆羅門,是生靈之首。婆羅門國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國,隋代已開始出現此名。
師覺月在他這篇 1948 年的論文中,為印度的各種中文名字建立了聯系。印度語言中的 Sindhu,至伊朗語言中的 Hind- 后,分化為:月氏語言作 Induk(a)" 身毒 ",系張騫在大夏國獲知——演為龜茲語、突厥語中的 Indak(a)" 印特伽 "(近來有研究認為 " 印特伽 " 系粟特語)—— Induk 和 Indu" 印度 " 由此而來;而另一路 Hinduk(a)和 Hindu 則化身漢語文獻中的 " 天竺、天督、天篤、賢豆、懸度 "。到了唐代,玄奘定名 " 印度 ",而沿用至今。
(綜合整理 / 黎文)
作者:黎文
編輯:劉迪
責任編輯:楊逸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印度之名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0623b48e9f0976655c0a0a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