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在咸海海床上的水洼里棲息的牛群。
拯救咸海國際基金(IFAS)創始國元首理事會 15 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舉行。參加會議的包括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四國國家元首及吉爾吉斯斯坦內閣第一副主席。
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在會議上表示,中亞安全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即將到來的低水期和缺乏灌溉用水的威脅。中亞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遠遠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導致咸海盆地主要水源冰川面積減少。到 2050 年,中亞地區的干旱每年可能造成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 1.3% 的損失,還將導致出現約 500 萬氣候移民。
托卡耶夫表示,在拯救咸海國際基金成立 30 周年之際舉行峰會具有象征意義,該基金已成為在共同利用跨界水資源、解決咸海流域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方面開展區域合作的最重要機構。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也表示,中亞地區缺水問題 " 十分尖銳、不可避免,并將繼續加深 ",因此區域合作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增強。
會后各國簽署了包括《杜尚別聲明》在內的四項重要文件。該聲明再次強調了水資源對中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用,主張制定和實施吸引外部投資的聯合項目和計劃。
拯救咸海國際基金成立于 1993 年,旨在為咸海流域項目籌集資金,拯救咸海和改善與因咸海干涸而引起環境的問題,創始國包括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5 個中亞國家。
從坐擁海軍到生態災難
咸海,中國古稱雷翥海,位于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克孜勒庫姆沙漠中部,海拔 53 米,研究表明其誕生于 " 上新世 "(700 萬至 250 萬年前)時期。咸海雖被稱之為 " 海 ",但其實只是一個湖泊,因其面積之大故被稱之為 " 海 "。發源于帕米爾高原的阿姆河與發源于天山山脈的錫爾河注入咸海,是咸海最重要的水源。咸海全盛時,湖面南北長 435 公里,東西 290 公里,面積 68000 平方公里,曾是中亞第一大咸水湖,世界第四大湖,俄國還曾在此部署海軍。

▲圖為在烏茲別克斯坦穆伊納克拍攝的擱淺在咸海的廢棄船只。
但咸海面積在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急劇萎縮。當時,蘇聯政府通過各種工程建設把錫爾河與阿姆河改道,將河水引入周邊沙漠和荒地,進行農業開發,將這些地區改造為棉糧生產基地。引流灌溉工作成效顯著,1970 至 1989 年,阿姆河、錫爾河的灌溉面積增加了一倍還多,總灌溉面積達到了 1000 萬公頃左右。1960 至 1990 年間,蘇聯 90% 以上的棉花和 40% 的大米均產自中亞。1988 年烏茲別克更是成為世界最大棉花出口國,且迄今為止對烏茲經濟的貢獻也十分重要。
但棉花種植用水需求量巨大,以卡拉庫姆運河為例,該運河建成后分走了阿姆河 80% 以上水量,使得阿姆河注入咸海的水量銳減,加之該地區降水稀少,因此咸海面積急劇縮小了 90% 左右,并最終于 1987 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兩片水域。咸海傳統漁業嚴重受損,鹽度和污染物濃度急劇增加,土地遭受嚴重污染,因此咸海也被認為是 " 地球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發生地 "。
南北咸海的不同現狀
哈薩克斯坦政府于 2003 年 10 月興建分隔南北咸海的科卡拉爾大壩,使錫爾河水只注入北咸海,北咸海的水位得以明顯提升。該項目于 2005 年 8 月完成,且效果明顯:北咸海水位不斷上升,鹽度下降,具有經濟價值的魚群也已經返回,傳統漁業開始振興。除此之外,哈薩克斯坦還通過植樹造林、改善錫爾河引水渠等一系列舉措促進咸海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
但南咸海境況則越發令人擔憂。南咸海一半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由于棉花產業對烏意義重大,因此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做法不同,對放棄利用阿姆河河水灌溉棉花田的意愿不高,且有計劃在干涸的南咸海海床進行能源勘探,這導致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咸海大部分完全干涸,僅周期性有來自北咸海的多余海水,通過堤壩的水閘流向南咸海。
為解決咸海問題,1992 年 2 月 18 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五國成立中亞國際水資源協調委員會(ICWC),以期聯合解決咸海地區的環境及社會經濟問題。第二年又成立了拯救咸海國際基金,旨在為咸海流域項目籌集資金,拯救咸海和改善與因咸海干涸而引起環境的問題。
2016 年 5 月,吉爾吉斯斯坦宣布停止參與拯救咸海國際基金及其機構的工作。吉政府認為,該機構工作沒有考慮到水資源利用和區域個別國家需要,吉多次提出的改革方案沒有得到落實。因此,吉總統扎帕羅夫在參加完 14 日舉行的第五屆中亞國家領導人協商會議后便啟程回國,并未參加 15 日舉行的拯救咸海國際基金創始國元首理事會。托卡耶夫在此次會議上呼吁吉全面恢復參與該基金工作,并稱 " 歡迎兄弟吉爾吉斯斯坦未來擔任基金會主席 "。
中亞水資源危機任重道遠
咸海問題本質上仍然是該區域根深蒂固的水資源分配問題。
由于高山冰川和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很大,中亞直接可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錫爾河和阿姆河兩大河流,但其分布卻嚴重不均衡。從數據上看,塔吉克斯坦控制阿姆河總流量的 80% 以上,阿富汗為 8%,烏茲別克斯坦為 6%,土庫曼斯坦為 3%。吉爾吉斯斯坦控制錫爾河總流量的 74%,哈薩克斯坦為 12%,烏茲別克斯坦為 11%,塔吉克斯坦為 3%。從總量上看,作為阿姆河上游的塔吉克斯坦和錫爾河上游的吉爾吉斯斯坦分別擁有中亞地表水資源的 43.4% 和 25.1%。
巨大的分配落差在蘇聯時期由于中央政府的協調和統籌安排,加之能源互換和補償政策,并未導致大的矛盾。但蘇聯解體后,能源互換機制隨之瓦解,話事人的缺失也使得各國因最大化考慮自身利益導致談判難有進展,于是上下游國家矛盾不斷加深,吉和塔之間、哈和吉之間、塔和烏茲之間都爆發過各類水資源導致的危機,個別國家之間甚至為此兵戈相向。
當前中亞各國逐漸認識到溝通協調的重要性,在協調處理水資源矛盾時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今年 1 月 6 日,吉、烏、哈三國能源部長簽署《關于在吉爾吉斯斯坦納倫河實施卡姆巴拉金 1 號水電站建設項目的路線圖》。但考慮到中亞持續高水平的人口增長率、全球變暖導致的水資源總量減少和內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中亞各國在水資源領域的合作前景仍不容樂觀。
作者:趙忠奇
編輯:沈欽韓
責任編輯:宋琤
圖片來源:新華社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亞五國: 拯救正在“消亡”的咸海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04a32fb15ec05acf03e3f9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