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游客帶著行李箱漫游滬上 " 梧桐區 "。 圖 / 視覺中國
夏日將盡,City walk 風潮仍持續升溫。City walk,直譯過來就是 " 城市漫游 ",主打不花錢或少花錢飽覽城市特色,這一互聯網 " 新梗 " 爆火后不乏 " 群嘲 " 喧囂——城市漫游與散步 + 拍照有何區別?這到底是社交流量新入口,還是盲目跟風 " 瞎溜達 "?質疑聲泛起也引發業內更深層思考:一波波樂此不疲的 City walk,如何避免淪為 " 一窩蜂作秀 "" 同質化打卡 "?
隨著上海旅游節拉開大幕,光是 " 一江一河 海派城市考古 " 活動,就策劃推出了包含 10 條街區漫步、9 條郊野休閑在內的 19 條微游線路。" 專業化、精細化、定制化,是城市漫游新趨勢。"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杰在接受采訪時談到,隨著最初跟風熱潮退去虛火并沉淀下來,人們對漫游路線的辨識度、審美調性的訴求也會水漲船高,渴望進階玩法和高階服務,人們在漫游時打開的不僅僅是風景,更是對城市生活的深層理解與想象。" 日益增長的市場多樣化需求,必將催生出更多專業機構和人士投身到城市漫游的系統深度開發中,借此挖掘捕捉當代年輕人對品質休閑生活的個性化需求,有望撬動城市文旅開發新空間。"
重組對城市的想象,原來 " 生活不在別處 "
" 我在某某路很想你 "" 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這里 " 等網紅路牌,幾乎高頻霸占了多地的旅游景區、網紅路段;高度雷同的 " 同一角度拍出大片 " 的流水線式美圖,慢慢喪失了找尋新鮮感的出發初心……當越來越多年輕人厭倦了走馬觀花式景點拍照游,或日行三萬步的特種兵式打卡,城市漫游中的參與感和個性化體驗,更契合 Z 世代對松弛感、慢節奏生活的向往。
據《2023 小紅書 City walk 趨勢報告》顯示,上海是被人們 walk 最多的國內城市;光是小紅書平臺已有超 50 萬篇相關筆記,今年上半年 City walk 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超 30 倍。與三五好友走過轉角咖啡館,在梧桐樹影下感受陽光斑駁,閱讀小馬路上老建筑串起的海派史……看似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記錄了城市發展脈絡,也蘊含著上海的獨特氣質。當這屆年輕人需要一場慢行走來緩解 " 精神內耗 ",重新發現 " 附近 " 的美好時,特色馬路如毛細血管般分布著的上海,成了 " 步行友好型 " 城市的絕佳選項。
為了留存城市歷史風貌,滬上 64 條 " 永不拓寬 " 的馬路及周邊建筑群更是漫游寶藏區域。" 徐匯區私藏徒步路線分享 "" 這條路線藏著上海一半的歷史 "" 不想人擠人?兜馬路有秘訣 " ……社交平臺上一篇篇圖文筆記或短視頻背后,是人們嘗試用腳步建立起與一座城的深度鏈接,沉浸式感知城市跳動的脈搏,發現原來 " 生活不在別處 ",進而擁抱近在咫尺的 " 詩與遠方 "。漫步中,不急著趕行程,不蜂擁網紅地,恰如網友 " 比利在發呆 " 留言:也許城市漫游的風靡是大家在瑣碎繁忙中尋覓詩性的出口,重組對城市的想象。
近年來,以城市徒步線路為線索的人文普及讀物也層出不窮。從 " 城市行走書系 "" 上海馬路叢書 ",到專業建筑師創作的 " 城市風景線 徒步上海 " 系列叢書等,都力求還原日常龐雜景物遮擋中的歷史建筑,解鎖看城市的新視角。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路秉杰認為,漫游城市時不妨用中國傳統 " 游園 " 精神——以從容悠閑的心態,將多層次場景轉化成一段段往復折返的線性體驗。
其實,城市漫游最早可追溯到波德萊爾生活的時代。在 19 世紀上半葉的巴黎,起源于 18 世紀末期的拱廊街得到了大規模修建,引得波德萊爾、狄更斯等文學家和藝術家逗留于此。拱廊街作為室內與戶外間的第三方空間,被作家本雅明視為一種城市創造性的可能,流連其中的 " 漫游者 " 也成為現代精神的縮影。在建筑師王承看來,城市漫游強調非功利性,不以打卡為目標,也不津津樂道于奇聞趣事,而是在一種悠閑狀態中,通過個性化觀察了解城市多面魅力," 類似于本雅明提出的‘城市漫游者’,他們甚至可以牽著烏龜在巴黎散步 "。
打破傳統文旅套路,尋覓城市 IP" 出圈 " 新契機
城市更新趨勢下,未來文旅產業如何尋覓新商機?以 City walk 為代表的城市漫游策劃,或能帶來城市 IP" 出圈 " 新契機。
去慣了千篇一律的商場和被消費主義填滿的空間,年輕人更傾向穿梭在城市文化肌理中去閱讀歷史、理解建筑。翻閱大量漫游筆記,大學路、淮海中路、武康路等馬路被置于 C 位,咖啡館、書店、市集等關鍵詞串起不一樣的人文體驗,城市 IP 由此有了更具象鮮活的沉浸式場景,令人窺見上海的豐富面貌。相較單一探店打卡,擁有更高點贊數的筆記往往串聯起小店與所在街區的關聯,梳理出相對清晰的漫游地圖—— " 短短 200 米小馬路何以長出三家特色書店?"" 四川北路一南一北兩家書店遙相呼應,有著怎樣的相似基因?"" 安福路火起來靠什么?怎么逛最能 get 到精華 " 等精心設計的路線背后,折射出市民游客對公共文旅消費的精細化新需求。
" 不論是相對小眾的‘城市考古’,還是大火的城市漫游,都是人們追溯城市記憶的方式。" 城市考古創始人徐明近年來帶團隊在上海各街區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項目,尤其側重正在改造中的歷史城區,以展覽、工作坊、研學會、讀書會、口述史采集等形式,盡可能實踐在地文化的挖掘,留住更多城市記憶," 希望在‘城市考古’過程中,激活更多人重新對所在城市產生歸屬感,重新產生文化業態和生活業態的聚集。" 最新一期 " 城市考古 " 路線從淮海中路 1877 號出發,主題為 " 福開森路風月談——文人藝者的戀戀風塵 "。據團隊透露,從今年開始,多了不少外地來滬出差或旅行的用戶報名線下活動。" 前不久有個女孩從大連來上海出差,趁著工作間隙連報三場‘城市考古’活動,然后匆匆趕赴機場返回。"
當更多沉浸式體驗式漫游路線出爐,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和文化底蘊愈發 " 圈粉 "。業內人士表示,城市考古不是專業考古人士的專屬,每位市民游客都可以在閱讀城市、行走城市的過程中,發現不曾被發現的都市文化資源,挖掘整合小眾的旅游攻略,讓人們從簡單的網紅地打卡這一同質化行為,迭代至文化旅游多元體驗的更高階方式。
也有網友建議,是否可以推出不同漫游路線相應的線上小程序、客戶端應用,讓實體公共文旅體驗與數字交互相結合,線上線下沉浸式推動文旅消費,打破傳統壁壘。這無疑需要城市管理者不斷創新思維理念,以繡花功夫借城市漫游風潮助力城市 IP" 出圈 ",擦亮更多文化名片。
作者:許旸 阮煜芳 施意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城市漫游,打開的不僅僅是風景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50235e0b15ec04e8f7d74b8
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