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出品 " 的現象級舞劇《詠春》正在廣州巡演,不僅吸引了普通觀眾,更引發了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8 月 19 日,舞劇《詠春》與嶺南文化的 " 雙創 " 表達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圍繞該劇的創演亮點以及所體現的嶺南文化 " 雙創 " 特色,專家學者們展開了熱烈探討。

一道豐沛的嶺南人文圖景
很多觀看過舞劇《詠春》的觀眾,都感受到劇中濃烈的嶺南文化,并被深深吸引。
對于舞劇《詠春》,中國文聯首批特約評論員陳建忠如此評價:" 這是一部‘黃金題材 + 一流團隊 + 出圈傳播’共同完成的有嶺南文化底色的高質量作品。
‘舞’‘武’深度融合的形態,富有變化的舞美,演員們充滿張力的表演和超強的個人能力,讓全劇既有著剛勁灑脫之美,又有深沉細膩之美。"

在陳建忠看來,舞劇《詠春》獨特的 " 戲中戲 " 敘述結構,連同整個舞臺畫面呈現出的對老港片的戲仿與致敬,香港舊街道中市井生活的煙火之氣,以及以 " 豬肉榮 " 為主的那樣一群生動的百姓,共同構筑了一道豐沛的嶺南人文圖景:
嶺南人的隱忍、剛柔相濟,少門戶之見而多包容寬和性格底色,市井喧嘩下的平民人生也因此鋪展開來。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舞劇《詠春》編劇馮雙白表示,舞劇《詠春》受到觀眾的喜歡和認可,有一條創作經驗應該汲取的,就是要真正尊重地域文化,更多地學習地域文化。所以,無論從音樂、舞美等方面,我們都希望舞劇《詠春》能夠有更多的嶺南特色。

" 舞劇《詠春》場上的舞者呈現很颯、很美、很剛、很雅。嶺南文化的市民風情、煙火氣,契合了新生代這樣的審美需求。" 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詹雙暉認為,舞劇《詠春》向海外傳播,是向世界講述大灣區故事、中國故事非常好的一個藝術樣式。
" 舞 + 武 " 讓傳統破圈
舞劇《詠春》所體現的嶺南文化 " 雙創 ",是該劇目的一大特色。

" 舞劇《詠春》中,舞蹈和武術相結合,以‘舞’展‘武’,以‘武’創‘舞’。通過舞蹈來展現武術的境界,以武術又創造了舞蹈的靈魂。" 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歌舞劇院董事長史前進認為,舞劇《詠春》在 " 雙創 " 過程中,舞蹈和武術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契合點,這是吸引觀眾的亮點之一,也是形成傳統舞劇破圈的一個重要環節。

" 詠春拳,不光是嶺南和廣東的文化,也是我們國家、中華武術的瑰寶。" 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劉晶表示,舞劇《詠春》用舞蹈、舞劇的形式呈現了東方視覺之美;用一種新潮的方式,去表達傳統文化。
舞劇帶動青年傳承非遺
舞劇《詠春》包含了兩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詠春拳和香云紗染整技藝,展現出非遺的活力。對此,非遺專家很是肯定。
" 舞劇《詠春》很好地挖掘和精準地闡述了非遺所蘊含的中國智慧和文化價值,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類文明的新貢獻。"
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藍海紅談到,詠春拳和香云紗染整技藝都是非常具有地域性和嶺南特色的非遺項目。
" 如果我們僅是把詠春拳看作是一項傳統武術,只講其高超的技藝,而沒有很好地挖掘其武德、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這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只看到香云紗的面料、服飾,而忽略了它是嶺南人民對自身、對自然的認識、實踐和智慧,也是不行的。"

藍海紅說,通過傳統文化的 " 雙創 "(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了一個傳統與時尚的美學融合、歷史與未來跨時空握手的舞劇《詠春》,突出一個 " 新 " 字,聚焦非遺在新時代煥發的青春活力和無限可能。
這部舞劇展現了非遺的活力,抓住了年輕觀眾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喚醒了年輕人對非遺傳承的熱忱,吸引著更多年輕人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心非遺傳承。這個舞劇,也將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
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圖 / 主辦方提供
來源 | 羊城晚報 羊城派
責編 | 文 藝
校對 | 周 勇
舞劇《詠春》為何這么火?專家學者熱烈討論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e0c7698e9f093c0f74c860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