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家匯源核心區域的徐家匯書院是本次上海書展分會場。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跟著上海書展來一趟城市漫步,蘇州讀者齊敏珊的書香一周也是在上海的 " 讀城 " 之旅。到 1927 魯迅與內山書局追尋大家的腳步,在朵云書院滴水湖店感受憑海臨風的風景,在做攻略時她發現:" 書展的主會場、分會場許多都是種草許久的魔都打卡地。"
有類似感受的愛書人絕不在少數。翻開 2023 上海書展的日程總表,除了位于上海展覽中心的主會場是讀者必到之處,遍布全市的閱讀文化新空間同樣吸引著近悅遠來客。星散在全城的書店、圖書館、博物館,或是城市文脈不絕如縷的縮影,或是海派文化開放包容的個性標簽。愛書人們赴約書香,步入市民文化新空間、海派文化新窗口,借由書的世界閱讀上海。
一場書展成為全市文化新空間的集中巡禮,在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闞寧輝看來,是上海詩意棲居的高光顯影。" 上海的書店、文化新空間星羅棋布,上海全年所舉辦的閱讀文化活動很可能是全國最活躍的。如此習見、尋常的文化生活,其實只需一個高度聚焦的平臺就能釋放出巨大的文化動能,書展就是這個大平臺、引爆點。它能把全城的文化新空間、尋常的閱讀生活串成珍珠項鏈,在這個充滿節日感、儀式感的重大契機,熠熠生輝。"
C 位上的文化新空間
北外灘、衡復、徐家匯、巨富長……這些地理方位總是與寸土寸金相連。而當語境切換成閱讀,主語便成了建投書局、思南文學之家、徐家匯書院、朵云書院 戲劇店,成了擁有 " 魔法學院 "" 梧桐洋房 "" 街角浪漫 "" 法式小屋 " 美稱的書的世界。昨夜,屬于 2023 上海書展的第一夜,以國際文學周之名,知識的盛宴在這些各具風情、都被稱作 " 打卡地 " 的閱讀空間同步上演。
視野放寬到全市。臨港新片區,滴水湖畔的最佳風景位上,朵云書院在今年初夏時落成。平日里,市民、讀者在這里低頭看書、抬頭看潮。這些天,它成了書展中最美的書店之一,作家、學者、譯者、藝術家們與讀者一同隨設計獨特的 " 思想進步的階梯 " 拾級而上,打開世界的書。城市的西南方位,大零號灣圖書館在今年 4 月的世界讀書日開門迎客,外立面的竹簡元素與內向的玻璃面相襯,宛如打開的長卷,領讀者在山環水抱中開啟美妙的閱讀旅程。而往東北方向去,1927 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亦先后在虹口的山陰路文化街區和楊浦濱江和市民相逢。
數字閱讀迅猛發展、城市空間屬于稀缺資源的當下,城市的風景 C 位、家門口最美的空間為什么都給書店、給閱讀留有重要一席?闞寧輝說:" 閱讀的目的地總是與當紅打卡地合而為一,這是上海的了不起之處——她把各個城區的 C 位交給閱讀、交給書香、交給文化,實際就是交付市民、交付城市文脈。"C 位上的文化新空間,是這座人民城市文化站位的彰顯。

▲被廣大書友昵稱為 " 閱光寶盒 " 的徐家匯書院,是目前最受讀者喜愛的閱讀空間之一。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以徐家匯書院為例,地處徐家匯商圈,商業開發卻讓位于閱讀,徐匯區看重的是傳承文脈、服務公共文化。書院負責人房蕓芳介紹,徐家匯書院坐落在 " 海派文化之源 " 的徐家匯源核心區域,百年來歷經沉浮變遷,是展現當地歷史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 " 海派文化發祥地、先進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 ",虹口區擁有厚重的文學底蘊、豐沃的海派文化土壤。從北外灘的建投書局,到蘇州河畔的郵政博物館,再往四川北路腹地深入的 1925 書局、海派文化中心、1927 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等,因為能將 " 一江一河 " 的風景盡收眼底,也能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 一站式 " 打卡完成,這條海派城市考古線路,如今頗受 "City Walk(城市漫游)" 一族的歡迎。
此外,坐落于蘭心大戲院旁的朵云書院 戲劇店是演藝大世界 演藝新空間的一員,潮涌海上的臨港新片區擁抱國際文學周,在科創灣的腹地里把大零號灣圖書館打造成 " 科普陣地 "" 科學前沿 ",在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里回望城市工業史……上海的閱讀地圖,某種程度就是一部躍動著城市文脈的耐人尋味的大書。
流動起來的閱讀風景
全民閱讀需要公共空間,閱讀空間需要思想來點亮。多年來,上海始終在做一件事:用豐富的閱讀活動激活閱讀空間,讓實體書店與書業發展相得益彰。
闞寧輝眼里,上海的書店生態與海派文化的秉性是相通的,即,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下更鼓勵個性化、專業化的差異發展路徑。古籍、文學、外文、戲劇、科普甚至推理、漫畫,無所謂傳統的還是小眾新興領域,也無論陽春白雪抑或年輕人的亞文化,申城的品牌書店、文化新空間并不 " 一哄而上 ",而是悉心規劃、各具特色,在各自的垂類細分板塊精耕深耕。年復一年,從不同板塊豐富了上海書業的格局。

▲朵云書院 滴水湖店內景。
" 上海的閱讀文化活動周周都有,每家品牌店都有配套讀書會。" 世紀朵云總經理凌云談到,思南、朵云、建投、科協大講壇等,靜態的文化空間與動態的閱讀活動通過 " 一店一會 "" 一周一會 " 結合起來,流動的閱讀風景讓有價值的文化信息、知識風暴始終在申城處于高位運行。
專精特的書店孕育百花齊放的讀書品牌,常態化讀書會滋養著不同閱讀需求讀者的精神自留地,而精神層面需求愈發旺盛的讀者愿為文化體驗買單——書店業態在上海實現了自身的造血循環。據《2022 年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顯示,2022 年上海市民綜合閱讀率達 96.83%,人均閱讀超 13 本,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1.84% 市民傾向于主動閱讀,近八成市民在過去一年里使用過公共文化設施,書展、二手書交換、讀書會是最受歡迎的公共閱讀活動……上海市全民閱讀各主要指標向上向好,在豐富的閱讀活動中體味人生、讓安靜的空間里涌動活躍的思想,已然成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多新書店、新文化空間愿在上海試水,因為此地 " 吾道不孤 "。
有頂層設計、有行業決策、有市民參與、有節展引領的閉環式閱讀文化生態已形成——闞寧輝說。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則感慨:" 書展,大約就是一次書店的放大與狂歡。書店,則是永不落幕的微縮書展。"
作者:王彥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跟著書展來趟城市漫步,讀書亦是讀城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dd4b228e9f09318d062898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