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很多人健身的熱門選擇,但是看似簡單的運動,卻可能造成運動損傷進而引發糾紛。近日,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法院就公布了一起因練習瑜伽受傷而引發的侵權責任糾紛案件。
練習瑜伽引發髖關節病 健身變 " 傷身 "
段女士是福州的一名化妝品銷售,2021 年 12 月,為了緩解工作壓力同時調整體態,她報名成為當地一家瑜伽館的年卡會員,并購買了這家瑜伽館價值 5000 多元的私教課開始瑜伽鍛煉。可沒想到,兩周后,段女士出現了嚴重的關節損傷。

發現身體不適,段女士隨即向瑜伽教練反映情況。然而,教練卻說,這是運動后的拉傷,屬于正常情況,讓她繼續到瑜伽館做一些康復放松訓練。出于對教練的信任,段女士又繼續進行瑜伽訓練,然而沒多久,身體的疼痛更嚴重了。
2022 年 1 月底,因疼痛難忍,段女士前往醫院檢查,診斷報告單顯示,她的左側髖關節存在退行性改變。為此,她臥床休息了一個多月,可癥狀仍然沒有得到緩解。去年 3 月到 5 月,她又多次前往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多次治療后,髖關節疼痛雖然有所緩解,但醫生不建議段女士后續再進行跑步、瑜伽等任何腿部運動。
學員瑜伽館受傷 責任如何劃分?
本來是為了健身練瑜伽,可沒想到健身反而變傷身。在私下調解失敗后,段女士將瑜伽館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相應的損失。瑜伽館則堅持認為自己并沒有責任。雙方各執一詞,法院會如何定責呢?
段女士認為,自己因為瑜伽教練指導不當才受傷,并且瑜伽教練在沒有了解段女士病情的情況下,依舊繼續指導她進行拉伸康復治療,導致病情加重,應當由瑜伽館負全部責任。而瑜伽館則堅持,段女士的受傷與自己并無關系。

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法院法官 賴成宗:瑜伽館認為,他們自己教學的動作幅度比較小,強度也比較低,而且不存在強行按壓段女士的身體。他們認為段女士受傷是因為自己瑜伽練習動作不當,而且急于求成,頻繁約課,應由其自行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庭審現場,段女士出具了在專門機構對自身傷情所作的司法鑒定。

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法院法官 賴成宗:原告的主要證據,其實就是她進行了專門的司法鑒定,認定她這個髖關節受損是跟瑜伽鍛煉存在直接因果關系的,這也是本案段女士獲得賠償的重要證據。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瑜伽館理應為學員提供安全的健身環境和專業的健身指導。在這起案件中,瑜伽館并沒有盡到足夠的安全保障義務,對段女士髖關節受傷存在重大過錯,應當承擔本案的主要責任。而段女士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感覺到身體不適后,沒有主動停止訓練,及時選擇就醫,也需要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法院法官 賴成宗:最終法院根據本案實際情況、雙方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過失相抵原則,確定瑜伽館承擔 70% 責任,即賠償段女士各項損失 4 萬余元,段女士自行承擔 30% 責任。
健身遇糾紛 消費者如何維權?
健身不當確實存在一定的健康和安全風險。那么,消費者在付費享受健身服務時,如遇糾紛,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呢?
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法院法官 賴成宗:侵權責任糾紛需要同時具備侵權行為、損害后果、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個特征,受傷跟健身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比較難鑒定的,也要有些證據來佐證。

法官介紹,消費者在購買健身運動服務時,應當注意妥善保管好與健身機構的服務合同、付款憑證、聊天記錄等各項證據。如果發生糾紛,必要時候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由公安機關調取健身機構現場監控視頻,或者對在場人員制作筆錄,用以確定各方責任。
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法院法官 賴成宗:若健身機構對于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異議,消費者最好找專業的鑒定機構對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司法鑒定,更好確定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法官也特別提醒,健身房、瑜伽房等機構的安全保障義務并非無限擴大。如果消費者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就要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鍛煉環境、運動器械等具備合理的認識。

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丁兆增:對于消費者而言,一定要對整個的健身環境有充分了解,包括設施設備是否符合質量規范,如果有接受私教服務,最好是對私教所擁有的資質有充分了解。如果身體不適或者身體存在一定的問題,當然就不能夠強行進行某項健身服務。
留意健身 "注意事項 " 科學健身避免 " 傷身 "
前段時間,社交網絡上流行起跟跳 " 健身操 ",男孩女孩們紛紛跟著視頻里的教練跳了起來,健身逐漸成為許多人鍛煉身體的選擇。其實,對于平時不常鍛煉的人來說,突然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如果強行發力,或者發力不對,很容易導致身體損傷。以下這些健身 " 注意事項 " 你知道嗎?
運動前熱身
運動前熱身會增加肌肉血流量,使肌肉提前適應運動狀態,為接下來的運動做好充分的準備。運動前如果不進行熱身,身體突然承受較大的運動量,會使得肌肉不能隨著身體的運動及時收縮,導致關節和韌帶被迫承受較大的作用力,造成關節損傷、肌肉拉傷等傷害。
注意運動姿勢
正確的運動姿勢可以使身體有效的發力。如果運動姿勢不正確,會使得身體某些部位受力過大,如跑步時步幅過大或過小、身體后仰等不正確的姿勢會使得肌肉得不到有效的收縮和伸展,很容易造成運動后身體某些部位酸痛、長此以往還不利于改善形體。
控制運動強度
運動時應根據自身可承受范圍控制運動的時間和強度。如果運動強度和運動量超過身體的限度,會使得心率急劇上升,并在運動后產生明顯的肌肉酸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由于肌肉受到強力擠壓或過度使用出現溶肌癥,也就是俗稱的 " 肌肉溶解 "。
選擇合適的運動場地
運動時,盡量選擇特定的場地,如塑膠跑道,這樣可以使得膝蓋承受的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沖。如果無法保證在專業的場地進行運動,也應該選擇較為平整的地面進行運動,防止運動時引起不必要的傷害。
避免飯后運動
進食后為促進食物消化,機體的血流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如果飯后立即運動,血流會被迫集中于肌肉等組織,使得食物不能得到較好的消化。此外,運動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進而使得胃腸蠕動減慢,影響消化吸收。
運動后拉伸
運動會使肌肉處于緊張狀態,如果不及時拉伸,肌肉會一直處于收縮狀態下,運動時產生的乳酸等物質無法快速代謝,會在運動后出現肌肉酸痛等癥狀。拉伸可以幫助肌肉得到伸展和恢復,緩解肌肉酸痛。
注意補水
運動前 4 個小時可以補充 300 至 500 毫升的水分;運動過程中應該少量多次補水,每隔 10 到 15 分鐘補充 100 至 150 毫升。運動后 1 小時之內,也要補充適當的水分,以彌補體液的流失。
來源 | 羊城晚報 羊城派綜合央視新聞、人民網
責編 | 李各力
健身變“傷身” ,消費者如何維權?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b018f38e9f091d3a3b0f58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