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的俄羅斯港口小鎮季克西,蔬菜和水果都是難得一見的奢侈品,而在這里,兩處博物館卻給了報道團不小的驚喜。在常年嚴寒的小鎮,民眾卻沒有淡去記錄生態、生活的熱情。
同樣,報道團的到來,似乎也給小鎮帶來了些新鮮的談資……

△雪中的季克西鎮。
推開三扇厚重的門,走過三道臺階,才能進入到烏斯季 - 連斯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辦公室。北極圈內的季克西小鎮常年嚴寒,任何建筑的墻體和窗戶都是 " 加厚版 "。
6 月 11 日上午," 飛向北極——跟著候鳥去遷徙 " 大型融媒體報道團來到保護區,受邀與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伊利娜進行生態學術交流。在此次由瀟湘晨報 晨視頻與阿里巴巴公益聯合發起的活動中,報道團追隨一只從中國湖南洞庭湖起飛的小天鵝 " 晨晨 ",來到位于北極圈內的俄羅斯季克西,探尋候鳥的夏季繁殖地。
首次嘗試搬動猛犸象的牙齒
走進烏斯季 - 連斯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博物館區域,最吸引人注意力的,就是那套巨大的猛犸象骨架化石。
它來自季克西東邊的河流入海口地區。" 也就是我特別想去的白鶴繁殖地。" 隨團專家周海翔說。
伊利娜介紹,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猛犸象骨架化石那片區域在 27000 年至 28000 年前左右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于是從 2001 年開始,科研人員在那兒建了許多小房考古,并根據成果推斷古人會把猛犸象牙作為裝飾用品,以及將猛犸象骨一個挨一個地串在一起做首飾。
" 由此我們可以判斷人類和猛犸象曾經生活在同一時期里。" 伊利娜拿手指著一塊骨頭上的痕跡," 你看,我們在這塊猛犸象的肩胛骨上還發現了獵人箭頭的痕跡。"

△保護區專家伊利娜為報道團講解猛犸象骨骼相關知識。
伊利娜讓報道團成員嘗試搬動一下猛犸象的牙齒,記者嘗試后只覺異常沉重。
" 猛犸象一生換 6 次牙,成熟的猛犸象有 4 至 6 顆牙齒。" 伊利娜說," 剛剛你們感受了牙齒重量,可見猛犸象下頜骨非常堅硬,咬合力也非常強。"
在保護區,還有一種珍稀動物,名叫麝牛。麝牛是大型極地動物,是冰川紀存活下來的古老生物,低矮粗壯,尾特別短,耳朵很小,眼睛前面有臭腺,嘴邊除了鼻孔間的一小部分外,都被毛所覆蓋。牛的角是從頭頂側面長出的,而麝牛和羊類一樣,是從頭頂上長出,還有著羊類的牙齒,于是科學家將它定義為 " 牛和羊的過渡物種 "。然而,由于人類之前毫無節制的捕獵,在 20 世紀初,俄羅斯的麝牛幾乎全部被射殺,幾近滅絕。
為了恢復麝牛數量,1974 年,薩哈共和國的科研專家們從加拿大購買了 24 頭麝牛,用直升機運送到了俄羅斯,圈養在勒拿河口附近,試圖先人工飼養,再放歸大自然。結果不到兩個月,一場暴風雪摧毀了兩米高的圍欄,24 頭麝牛分為兩個群體全部 " 出逃 "。
" 麝牛原本在廣袤的苔原地區,你們把它圈養起來,人家局限在這地方不跑了才怪呢。" 隨團向導李建芳笑著 " 吐槽 "。
專家們想盡辦法,用麻醉槍重新抓到了一隊往南逃跑的麝牛。" 這一群 12 只,找到之后只剩 10 只。" 伊利娜說,于是南邊的這群麝牛繼續圈養,而北邊的那一群麝牛在無人區自由生活," 有人曾經在北方、勒拿河三角洲西北部的出海口地帶看到一群一群的麝牛自由自在地生活著。"
" 看來跑了的生活得更好。" 伊利娜眨眨眼," 這也能說明,麝牛這種珍稀動物對我們當地環境的重新適應是成功的。"
原住民博物館講述漁獵文化
下午,司機巴維爾帶著眾人來到季克西鎮的一處原住民博物館。
" 巴維爾說這是他朋友收集的各種老物件,內容非常豐富。" 李建芳轉達," 基本上是季克西原住民在近代以來漁獵生活的各種物品,還有許多動植物的標本資料。"
博物館門口,館長亞歷山大右手打著石膏,用左手與報道團各位成員簡單示意,隨即同李建芳耳語一番。
" 他說他只能陪我們 15 分鐘,接下來就要去忙別的事情。" 李建芳無奈轉述。
走進博物館,眾人很快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東西實在是太豐富了!密密麻麻地堆放在各處,兩間屋子無聲承載著道不盡的漁獵文明。
生銹的鐵匠鼓風機、各式各樣的漁槍、捕獵的獸夾從小到大散落一地。" 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這么完整的獸夾系列。" 周海翔蹲在地上拿起一個夾子仔細觀察。
另一間屋子擺放著一個更大的猛犸象化石骨架,用鐵絲固定在房間中央的架子上,可以想象這頭猛獸如果活著,個頭能擠破這個房間。
" 這頭象被發現的時候,是從永凍層的冰塊里解凍的,當時每塊骨頭上還有 5-7 公斤的肉。" 亞歷山大與眾人分享,仿佛在講一個原始而遙遠的神秘故事," 這些帶著肉塊的骨頭引起野獸爭搶,我們搜集了超過一公里,才把這些散落的骨頭尋找完整。"

△亞歷山大向報道團成員展示一塊猛犸象下頜骨化石。
除了猛犸象,博物館里還有大量的動物標本,以及一只小天鵝的標本。" 這里有許多都是當地人捐贈的,包括我的老朋友巴維爾,一有錢就會捐給我們去修繕保護它們。" 亞歷山大精心守護著這些館藏,他把大量時間都傾注在了這里。
時間過得很快,從一開始的 "15 分鐘 ",亞歷山大最終陪伴了報道團成員 2 個小時,他一直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
" 歡迎中國的朋友來參觀,你們來到這里就是我的朋友!" 亞歷山大并沒有收取報道團門票,但隨團志愿者周自然與他惺惺相惜,掏出 1000 盧布作為捐款給了博物館。亞歷山大的兒子提出要開車送各位回去,但大家不愿意再麻煩他們,徑直走了回去。再回頭看去,亞歷山大一家人走出博物館陪同護送,一直目送報道團到很遠很遠。
瀟湘晨報記者章楊梓昕 攝影記者袁召輝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 " 晨視頻 " 客戶端,搜索 " 幫忙 " 一鍵直達 " 晨意幫忙 " 平臺;或撥打熱線 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 19176699651。
飛向北極|與猛犸象牙第一次親密接觸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941bbf8e9f0932437e21ee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