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行寒風勁吹,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美銀在內的多家投行開始裁員。最近,一份涉及摩根士丹利中國的裁員名單在網絡流傳,名單中包括多位 " 大摩 " 董事總經理在內的數十人,引發行業關注。經藍鯨財經多方了解,摩根士丹利亞太區最近確實進行了裁員,波及駐香港、上海及北京的不少員工。
網傳裁員名單中,摩根士丹利的員工的員工多達 40 人左右,不僅僅包括分析師、助理等基層員工,甚至包括六位 MD(managing director)級別高層,涉及包括中國組、金融機構組、企業金融組、并購組以及 TMT 組、醫療健康組等十幾個部門,從名字判斷多為中國員工。其中,企業融資、并購以及 TMT 等業務部門是重災區。
接近摩根士丹利的人士向藍鯨財經確認,上述裁員名單中的部分相熟人士確實已經離開了摩根士丹利。
上月底,國外財經媒體曾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摩根士丹利亞太裁員波及多位董事總經理。其中被點名人士均出現在網傳裁員名單中。
藍鯨財經向摩根士丹利發送郵件求證裁員名單,未得到回復。
摩根士丹利全球的裁員潮自去年底持續至今。去年 12 月,摩根士丹利宣布決定裁員 2%,約 1600 名員工。今年 5 月初,摩根士丹利宣布計劃在 6 月底前裁員約 3000 人。此次波及中國員工的裁員,即系這輪裁員計劃的一部分。
摩根士丹利的動蕩與其業績承壓息息相關。美元加息導致融資成本直線上升,一、二級市場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萎縮,直接導致投行業務量急劇放緩。Dealogic 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并購活動降至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全球并購交易額同比接近腰斬。
此外,摩根士丹利的中國業務也面臨嚴峻挑戰。隨著中資投行在近十年崛起,逐步打破外資投行在香港 IPO 市場的壟斷,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國際大投行風光不再。公開數據顯示,2022 年香港 IPO 市場中,中金擔任保薦人上市的公司達 30 多家,超過了摩根士丹利及高盛擔任保薦人在港上市公司數量的總和。
一位熟悉外資投行的人士向藍鯨財經指出,孫瑋(前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 CEO 兼中國區 CEO)在 2021 年底退休后,中國區在摩根士丹利內部不被重視,加上業務活動低迷," 沒人頂了 "。
摩根士丹利此次裁員,市場人士均指受香港市場 " 交易荒 " 影響頗深。
一位曾深度參與 A+H 股 IPO 的上市公司高管對藍鯨財經表示,港股上市成本中,支付給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及投行的費用占比較多,其中支付給投行的承銷費用約在發行總額的 4% 以上,投行保薦費用則一般在幾十萬美元不等,理論上無論上市成功與否保薦費用都需照常支付。
去年,港股一級市場融資額呈現斷崖式下降。Wind 數據顯示,2022 年港股一級市場股權融資總金額為 2524 億港元,較 2021 年融資金額 7707 億港元同比銳減 67.25%。其中,首發融資規模為 1405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降明顯,大幅削減超 68%。
近年來,港股 IPO 發行數量逐年下降:2018 年港股 IPO 共發行 208 只,2022 年下降至 89 只。IPO 募資規模也在縮減,2021 年港股 IPO 募資金額為 3288 億港元,2022 年縮減至 1045 億港元。
市場整體收縮的背景下,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內的外資投行也在被中資投行搶走蛋糕。中金在港股 IPO 承銷市場近幾年優勢明顯,除 2021 年位居第二外,2020 年及 2022 年,中金在香港市場分別以 439.32 億港元及 223.35 億港元的承銷金額位居榜首顯,2022 年,中資投行如華泰證券、招銀國際、中信證券及建銀國際等都位列港股 IPO 承銷前十名。
從港股 IPO 保薦規模看,中金 2022 年以 221.34 億港元的保薦規模位列第一,遠超第二名瑞銀的 99.26 億港元。當年,中金保薦家數 33 家位居第一,摩根士丹利保薦 14 家,瑞銀和高盛保薦 9 家。
" 伴隨著香港市場 IPO 及再融資的萎縮,以及中資行的崛起,外資行的業務空間越來越少,直接導致了其投行業務盈利水平下降。金融行業對于市場預期的敏感性極強,在預計未來香港市場投行業務受到沖擊較大的情況下,裁員節約成本是金融行業的優先選項。" 匯生國際資本行政總裁黃立沖對藍鯨財經表示。
摩根士丹利裁員波及中國業務,折射香港IPO投行格局生變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7f0c8d8e9f0939c83af255
文章由用戶上傳,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