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tton id="z8xy6"><menu id="z8xy6"><form id="z8xy6"></form></menu></button>

        1. <em id="z8xy6"></em>

          <em id="z8xy6"><label id="z8xy6"></label></em>
          1. <div id="z8xy6"><ol id="z8xy6"></ol></div>

            制造核酸“假陽性”,這才是剛剛開始?

            以下文章來源于金角財經 ,作者夢清
            金角財經.
            城市新中產讀本,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作者 | 夢清
            編輯 | 角爺
            來源 | 金角財經
            當下最賺錢的生意是什么?核酸檢測必占一席之地。
            受益于疫情爆發所帶來的需求,有公司靠核酸檢測業務實現日賺1億,暴利之下越來越多的公司爭搶核酸檢測生意。
            但是,近日潤達醫療曝出核酸檢測“假陽”誤診,一時間引發了大眾擔憂,尤其是在國家衛健委宣布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之后,核酸檢測這門生意會不會被暴利蒙蔽雙眼?
            假陽風波
            近日,在上海黃浦區五里橋街道,潤達醫療在一天之內對統一小區的13位居民出具新冠核酸假陽性案例,但在后續的方艙或醫院核酸復核中,全測出都是“陰性”。
            這引起該小區居民的抵制,強烈要求替換該核酸檢測實驗室。
            客觀來說,盡管假陽性出現的概率比較小,但也不是沒有。外網的文獻數據顯示,核酸檢測的假陽率在0.1%-0.6%之間,至高則在1.9%-5%的數值。而英國臨床醫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是假陽性率是0.5%。
            也有專家指出,出現“假陽性”的原因或為采樣、轉運、檢測等某個環節受到環境污染。
            就在爭議潤達醫療是否被誤解的時候,又有上海市黃浦區五里橋街道居民爆料質疑。
            該居民稱自己分別在潤達醫療旗下的中科潤達氣膜實驗室、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采樣,但這兩家實驗室檢測出來的結果卻是“一陰一陽”。
            同一機構兩次檢測,且均為單人單管核酸檢測,結果卻截然相反,似乎很難再用概率或環境污染來做擋箭牌。
            此事也引發了上海衛健委的關注,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趙丹丹表示,已開展對相關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調查,如果發現違法違規問題,將依法依規從嚴查處,決不姑息。
            上交所也對潤達醫療下發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就媒體報道相關事項提出工作要求。
            潤達醫療在5月11日發布公告回應:公司對此次輿情高度重視,已要求中科實驗室就相關情況啟動內部自查并配合有關部門調查。如有需澄清或說明的相關情形,公司將及時披露。
            雖然目前還沒有調查結果,但是已經引發了連鎖反應,給潤達醫療帶來名譽及經濟上的雙重損失。
            在上海五里橋街道應居民的要求更換核酸檢測公司之后,合肥相關部門也專門發通告稱,上海中科潤達醫學檢驗實驗室在合肥市從未開展過核酸檢測工作,以回應合肥居民對此事的強烈關注。
            潤達醫療的股價已經連續多日下跌。截至5月13日收盤,潤達醫療的股價已經連續多日下跌,近4個交易日跌幅達到17%。
            激進布局
            在曝出“假陽”風波之前,潤達醫療的股價卻是另外一番光景。
            在今年的年報交流會上,潤達醫療高管透露,2022年4月開始,公司檢測能力大幅提升,從3月份的每天數萬管提升到目前每天30-40萬管。
            據《證券時報》此前測算,按照上海單管28塊/管的收費標準,及目前日檢測超30萬管的檢測量計算,潤達醫療每天在新冠檢測的收入能達到800萬元左右,估計僅4月一個月新冠檢測收入將超過2億元。
            首次消息提振,潤達醫療的股價自5月5日連續3天漲停,而潤達醫療還是后悔沒有在核酸檢測業務上做更多的投入。
            “倘若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投入更多力量到新冠檢測,可能利潤會好得多。”潤達醫療相關負責人這番表態,無不透露出渴望更加激進的姿態。
            事實上,潤達醫療確實是一家非常激進的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潤達醫療成立于1999年,于2015年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為各類醫學實驗室(包括醫院檢驗科、第三方醫學實驗室、體檢中心、疾控中心和血站等)提供體外診斷產品、技術服務支持、實驗室運營管理等。
            縱觀潤達醫療的發展之路,可以說它以有今天的規模,靠的是激進“買買買”的砸錢模式。
            Wind數據顯示,上市至今,潤達醫療共計完成了22起并購事件,累計交易金額高達71.62億元。
            截至2021年底,潤達醫療的總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20億元,與2015年近17億元的規模相比,6年翻了7倍。
            與此同時,潤達醫療的營收也在不斷增長,其中2017年潤達醫療的營收在一年的時間內翻了5倍——這一年,潤達醫療共發起了6次并購。
            不過激進的“買買買”模式,并沒有都給潤達醫療帶來預期的業績。
            Wind數據顯示,2015-2021年,潤達醫療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24.84%、23.60%、105.75%、15.44%、19.44%、5.94%、14.92%。
            而潤達醫療大部分的并購是在2018年完成,可見完成并購之后,潤達醫療的扣非凈利潤增速整體上市持續滑落。
            激進并購還帶來更嚴重的問題:潤達醫療的負債迅速膨脹,到2018年負債率接近60%,而長期凈現金流為負。
            危機之下,潤達醫療進行大比例股權質押,到了2019年8月,潤達醫療易主,杭州市拱墅區國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接手成為大股東,潤達醫療搖身一變成為國有上市公司。
            截圖自企查查
            從業務布局來說,潤達醫療的主營業務并不是核酸檢測。根據財報,截至2021年底,潤達醫療來自新冠檢測第三方實驗室的的收入為3.53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不到4%。
            但在2020年疫情之后,潤達醫療的核酸檢測業務表現出較高的成長性:2020年該業務實現同比增長251%,2021年公司旗下兩家第三方實驗室共收入3.53億元,同比增長125.60%,兩年共實現營收超5億元。
            潤達醫療曾表示,在上海的新冠檢測中,公司檢測規模排在前三,并且會繼續增大產能。
            曾經激進擴張,如今背靠國企,短時間內把非主營業務的核酸檢測規模做到上海前三,很難不引人猜測其中有沒有什么貓膩。
            爭搶萬億生意
            5月13日,國家衛健委指出,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
            據東吳證券數據,如果所有二線以上城市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其一年的成本(民眾花費在核酸檢測上的資金)上限約為1.7萬億元,占2021年中國名義GDP的1.3%——這比天津在2021年創造的GDP還要高。
            據測算,僅考慮城市人口,全國范圍內至少將新增75萬個檢測點。相應地,需要核酸采樣員至少在百萬人以上。
            簡單來說,核酸檢測是一門萬億規模生意,能夠創造出百萬就業。
            這也難怪潤達醫療都后悔入局太晚,過去兩年間,趕上核酸檢測這門生意的公司確實掙了不少錢。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東方生物、熱景生活、圣湘生物等新冠檢測試劑公司近兩年的營收實現了大幅增長。
            截圖自觀點
            最夸張的要數九安醫療,今年一季度的凈利潤達到了143億元——相當于每天凈賺1.58億元。
            暴利之下,越來越多的公司跑步入場,但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
            金角財經梳理發現,潤達醫療不是唯一一家出現過核酸“假陽”的公司:
            4月23日,合肥通報了合肥和合醫學檢驗實驗室、合肥諾為爾醫學檢驗實驗室檢測出“假陽性”病例;
            今年1月,許昌市公安局發布通報稱,金域醫學鄭州區域負責人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實施引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行為,至今該案件仍未水落石出。
            去年4月,華大基因香港化驗所也曾曝出“假陽性”。
            2021年1月,濟南華曦醫學檢驗有限公司在未檢測完畢情況下,先向當地衛健部門謊報全部陰性,兩天后又報告有陽性樣本,對當地防疫造成很大被動和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曝出“假陽”等問題的多是來自外包的第三方檢測實驗室。
            而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規模生產集采,核酸檢測的定價已經越來越低。
            4月29日,代表著大半個中國的18省新冠集采聯盟公布了中標價格,核酸試劑最低3.2元,抗原試劑最低3.91元,而抗原檢測最新的集采報價已經進入“2元時代”,
            相關企業已經很難從中獲取暴利,行業格局正在從跑馬圈地轉變為薄利多銷。
            畢竟如此巨額的成本投入,最終買單的仍是財政和醫保,在經濟穩增長壓力之下,核酸檢測這門生意,最終要看的是政策臉色,并不是誰都能從中吃到一口肥肉。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員劉鵬認為,目前這種常態化核酸檢測,其實可以以企業的參與量來估算出市場容量的大小,再加上未來的集采必然會進一步壓低價格,留給企業的利潤空間就會越來越小。
            如果核酸檢測的暴利無法持續,這些追風而來的公司繼續缺乏監管,是否又會出現更多的擺爛舉動,那么核酸檢測的“假陽”驚魂恐怕就尚未結束。
            參考資料:
            1. 風暴眼工作室《潤達醫療再現詭異核酸:旗下兩實驗室結果“打架” 24小時內一陰一陽》
            2. 風暴眼工作室《核酸出錯“被”進方艙致假陽變真陽,檢測方潤達醫療月入2億還自悔“投入少致賺錢少”》
            3. 北京商報《全民核檢時代吹起風口和泡沫》
            4. 智谷趨勢《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鐘“核酸圈”,這筆賬很驚人》
            原標題:《制造核酸“假陽性”,這才是剛剛開始?》
            0 條回復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
            個人中心
            購物車
            優惠劵
            今日簽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1. <button id="z8xy6"><menu id="z8xy6"><form id="z8xy6"></form></menu></button>

                  1. <em id="z8xy6"></em>

                    <em id="z8xy6"><label id="z8xy6"></label></em>
                    1. <div id="z8xy6"><ol id="z8xy6"></ol></div>
                      性爱交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