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寇大庸
編輯 | 一刀
李寧也要開始賣咖啡了。
近日,李寧體育(上海)有限公司已提請注冊“寧咖啡 NING COFFEE”的商標,目前在等待實質審查的階段。
目前,在北京、廈門等城市的部門李寧門店已經上線“寧咖啡”,消費者只需在店內消費,就可以獲贈一杯“寧咖啡”。不過,寧咖啡還沒到正式售賣的階段,正式上市時間尚未確定。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李寧公司回應表示,李寧公司關注零售終端的消費者購買體驗,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將會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
剎一看,從服飾球類跨界到咖啡,是一件很突兀的事情。但結合李寧自身的經營情況以及咖啡行業的發展態勢來看,這一舉措并不唐突。

李寧選擇在此時跨界現磨咖啡,有著多種考量。從李寧公司自身的發展情況來看,李寧公司現在正處在“浴火重生”后的高光階段,其成功復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抓住了年輕消費者的心。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李寧公司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憑借創始人李寧的名氣與運動員背景,李寧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服飾品牌,但是,阿迪達斯和耐克長期始終占據著高端品牌的位置,李寧長期作為它們的“平替品”存在。

但是對于運動服飾的普遍需求,仍然給了李寧很大的發展空間。只是,由于粗放的經營與模糊的戰略,在經歷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大幅態勢之后,李寧的經營開始遇到重重困難,庫存積壓、門店數量過剩,導致李寧在2011至2014年的三年間,遭遇了累計30億元的重大虧損。
情況在創始人李寧2015年重回一線后有所改善,當時,李寧提出了“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的經營策略,把品牌口號由陌生的“讓改變發生”變回家喻戶曉的“一切皆有可能”,同時加快品牌調性年輕化的轉型。
2018年,李寧登陸紐約時裝周秋冬秀場,舉辦了一場以“悟道”為主題的時裝秀,自此之后,李寧不斷嘗試將傳統文化與自身產品進行結合,舉辦了多場大秀,“中國李寧”逐漸成為消費領域“國潮”的代表,受到了眾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年輕人的推崇,讓李寧完成了品牌轉型,營收業績也水漲船高。據李寧財報顯示,2021年,李寧公司的營業收入達到225.72億元,同比增長56.1%,凈利潤為40.11億元,同比增長136%,發展勢頭良好。
為了夯實自身年輕品牌的形象,李寧在營銷上做了許多努力。例如,簽約華晨宇、肖戰等明星,推出虛擬代言人“星瞳”,與電音組合聯名,李寧還于2019年收購了Snake戰隊英雄聯盟分部,將其改名為LNG電子競技俱樂部。

此次李寧搞起了咖啡的副業,想必也有類似的考量。據《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2021》數據顯示,中國咖啡消費者主要以年齡在20-40歲之間的一線城市白領為主,一二線城市成熟的咖啡消費者的咖啡攝入頻次已達300杯/年。
喝咖啡,已是一件受到年輕人普遍歡迎的時髦活動。李寧如果能夠成功打響咖啡品牌,將進一步拉近與年輕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對塑造其品牌形象亦有不少好處。

事實上,李寧不是第一家跨界咖啡業務的企業。如今,把咖啡當副業做的企業越來越多,而且跨度相當大。
早在2019年,中石化就曾推出“易捷咖啡”的品牌,在一些城市的門店售賣現磨咖啡,所賣咖啡以汽油為名稱:92#黑白咖啡、95#時尚特飲、98#精品系列,價格區間在10-30元。
中石油也在旗下的昆侖好客便利店推出“好客咖啡”品牌,以現磨咖啡、自助咖啡機、即飲咖啡、凍干咖啡四條產品線提供不同場景的咖啡服務。
除此之外,同仁堂、中國郵政還有狗不理包子,都陸續開展了咖啡業務。咖啡這一領域的入局者越來越多,背景也越來越復雜。

為什么大家都擠入現磨咖啡的領域?
原因很簡單,因為咖啡的確是當下一門很賺錢的生意。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咖啡市場規模已超3800億,且呈逐年上漲趨勢,預計到2025年,我國咖啡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
咖啡店的準入門檻低,運營模式簡單,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即可開展。而且,咖啡的利潤很高,現磨咖啡的毛利率能達到70%~80%,一旦做成功,其回報十分誘人。
以中石油的好客咖啡為例,其售賣現磨咖啡的門店已超過120家,年銷售額已達1億元。
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咖啡是一項很安全的業務。從石油、服飾、快遞到快遞,這種大跨度在開展副業的時候其實是一項優勢。
原因在于,正是因為咖啡與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之間的跨度較大,才不會在消費者心目中產生品牌混淆,即便咖啡沒做起來,也不會影響消費者原有的品牌認知。

如果經營的是品類相近的業務,則會極大的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一不小心,就會對原有品牌造成損傷。
對于李寧來說,賣咖啡既能塑造自身年輕的形象,又能規避品牌風險,一切恰到好處。

入局咖啡生意的企業,也有一些共同點。
首先,它們都是以高頻消費品為主營業務,消費者到店消費的頻率較高,順帶購買一杯咖啡的可能性也較強。
其次,有門店基礎和數量優勢。對于咖啡店來說,除了原材料之外,最高的一項成本就是門鋪租金。像李寧、中石油、中石化這些企業,在全國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門店,李寧的線下門店數量達到5872家。只要對現有門店進行空間調整,就可以把咖啡店開起來,既能提高開店效率,又能有效降低門店租金的成本。

從李寧的銷售渠道變化來看,其線下門店的銷售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線上銷售額則在不斷上升。開發門店的多元利用途徑,既可以有效分攤現有門店成本,還能吸引客流,助力其線下銷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門店基礎和數量雖然為咖啡店的經營提供了潛力,但并不意味著它能實現100%的轉化。這些門店有不少集中在三四線城市,這些城市的消費者對咖啡的需求并沒有一線城市那么高,如果不對咖啡店的選址進行考量,將會造成一場咖啡“大躍進”,對企業來說將會是不小的負擔。
最后,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經營情況比較扎實。良好的經營情況讓這些企業可以進行充分的試驗,即使咖啡業務沒有做起來,也不會損傷其根基。
對企業開展跨度過大的副業,最大的質疑聲音在于,如何與專業咖啡企業進行競爭。但這也許并不構成一個問題。
在瑞幸入局的影響下,現磨咖啡不再是動輒三四十元的高端飲料,其零售價格已經下探到十幾元的區間,咖啡門店的形態也從星巴克式的咖啡館,朝著無座位的“快咖啡”方向發展。咖啡,越來越具有“日常飲品”的屬性。

那么,喝咖啡將不再具有儀式和價值屬性,咖啡的大眾化趨勢,讓咖啡這門生意處在這些企業的業務延長線上。
這些企業瞄準的,是消費者在“入店、停留、離開”的任何一個環節,順帶購買一杯咖啡的可能性。換句話說,這些企業做咖啡的思路有點像“路邊冰柜”,是冰柜飲料的升級版。
我們經常能在大街小巷看到一些店鋪在門口擺上冰柜,賣些可樂、啤酒等飲料,既能提高客流量,又可以賺點小錢。
區別在于,這些企業把冰柜飲料升級成了現磨咖啡,場景更高端,溢價也更高。
作者為《鹽財經》記者|寇大庸
排版|罱乙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原標題:《李寧的葫蘆里,賣的什么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