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寇大庸
編輯 | 閏然
有著“亞洲小黑石”之稱的太盟投資集團(PAG)要上市了。
不久前,太盟投資集團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書,計劃募資20億美元。
這家有著“中國私募之王”稱號,由單偉建執掌的,成立了二十余年的老牌投資集團,如若成功上市,將有望成為今年港交所最大的IPO。
這也是全球私募上市潮中的又一重要事件。

太盟投資集團的主要業務涉及信貸及市場、私募股權和不動產,據其招股書披露,目前太盟投資集團已經投資超700億美元,其中31%投資于私募債務,36%投資于私募股權,19%投資于不動產,13%投資于流動性策略及公開市場。
作為一家深耕亞洲市場的私募基金,太盟投資集團有52%的投資位于大中華區,參投企業包括騰訊音樂、奈雪的茶等眾多國內企業。

作為亞洲最大的另類投資機構之一,太盟投資集團選擇在此時上市,與其近年來強勁的業務表現不無關系。
據招股書披露,太盟投資集團2019年至2021年的投資收入分別為4.36億美元、6.38億美元以及7.3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0.02%。凈利潤分別為1.77億、2.62億和3.05億美元。
太盟投資集團的核心業務均實現了超20%的總回報率,信貸及市場的毛內部收益率為20%,私募股權以及不動產則為26%與25%。
據悉,此次計劃籌集的20億美元,其中75%將用于資助新的策略,剩余25%則用于繼續投資太盟基礎設施技術、研發以及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措施。
作為亞洲最大的另類投資集團之一,太盟的上市動作,是私募行業整體“浮上水面”的一大標志。

早在2007年,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黑石集團就已實現上市,自那之后,私募上市就成為一項常規動作,KKR和凱雷分別于2010年和2012年登陸資本市場。
最近幾年,這一態勢又有所升溫,資產規模超1000億美元的另類投資公司TPG于今年1月登陸納斯達克,資產規模超300億美元的消費品私募股權基金L Catterton也籌劃于今夏上市。
國內私募雖然起步較晚,但規模也在迅速擴大。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私募基金合計存量規模達20.28萬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8.86%。國內百億私募數量也已超過百家。
資本市場,同樣是國內私募機構趨之若鶩的地方。由于國內監管部門對私募機構的限制,因此,內地私募機構赴港上市便成為主流。
在這次太盟投資集團遞交招股書之前,內地就已有多家私募機構登陸港交所,2018年,瑞威資管成為內地第一家赴港上市的私募機構,當年9月,華興資本也隨即上市。
此次太盟投資集團上市的另一大看點在于,其遞交的招股書中披露的員工薪酬。

招股書顯示,員工福利是太盟投資集團最大的一筆開支,2021年公司員工福利的開支約為23億元,占總開支的87.82%。
目前,太盟投資集團的員工總數在600人上下,折算下來,2021年太盟投資集團的人均收入高達380萬元。盡管中金曾以115萬的平均薪酬,位列證券公司薪酬排名的第一位。但與太盟相比,無疑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不是個別現象,第一財經日報曾深度分析了私募機構從業者的收入構成。私募機構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管理費和業績提成。
其中,投研團隊的收入與業績高度掛鉤,一般來說,投研團隊可以拿到公司業績分成的20%。舉例來說,如果一項價值10億元的產品組合賺了1000萬,那么私募將從中分走200萬,而投研團隊可以拿到這200萬中的20%,也就是40萬。
因此,當遇到一個好的市場環境時,私募從業者的年薪可以達到百萬至千萬級別。與公募基金的從業者每個月2~3萬的薪酬水平相比,私募基金從業者的薪酬無疑更具吸引力。
高額的報酬,讓許多有經驗的基金經理投向“奔私”大潮。

私募股權基金是從事私人股權,也即非上市股權投資的基金,它的盈利主要來自于投資非上市公司,然后通過上市、收購、并購等手段進行股權轉讓,賺取差價。
為了獲得更大的投資收益,私募基金往往會在投資后積極介入公司治理與運作,助力公司成長,收益周期普遍較長,因此,它要求私募基金有著很強的運作能力。
太盟投資集團的執行主席單偉建曾表示,私募賺的都是辛苦錢。

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另一大特點是其“地下”性質。私募資金往往以非公開的方式向特定投資者募資,相較于公募基金透明、規范的運作模式和嚴格的信息披露機制,私募基金的私密性更強,資金的使用也更為靈活和大膽。
這既是私募的魅力,也是其風險所在。因為,私募機構在上市時,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上市的公開性要求與私募的私密性要求之間的沖突。
我們不妨從黑石集團的上市過程中對其進行分析。
黑石集團上市前,也面臨著私募與公開市場之間的沖突。為了最大化地保證其私募屬性,黑石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調整組織架構,試圖在保留自己的GP和LP的運作框架的同時,避開美國《投資公司法》有關公募投資公司的認定。

為了保證其交易過程的私密性,黑石還以收益難以測定為由,拒絕披露每季度收益數據。
此外,黑石還特別強調了其對基金投資者的“偏袒”。一般來說,上市之后的股東與基金投資者,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利益沖突。由于私募基金的收益主要來自對所募得資金進行投資增值后的獲利,因此股東會希望機構能夠占據更多的分成比例,但這將與基金投資者的利益相沖突。為此,黑石還特意強調,將會優先滿足基金投資者的需求。
那么,費了這么大勁,黑石集團能從上市中獲得什么好處呢?
當時,黑石集團表示,IPO籌得的資金將被用于從現有所有者手中購買黑石控股的既有份額;償還貸款;為現有資產管理和財務咨詢業務提供資金;為擴張新業務提供資金。

簡單來說,上市并不改變私募基金的業務流程,私募基金仍然是按照投資非上市公司,促使其成長、增值,變賣股權退出的模式進行交易。區別只是募資來源發生了變化,從原先非公開的、對象性的募資行為,轉變為公開的、非對象性的募資行為。
上市的好處有很多:
首先,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作為一項周期性行業,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很不穩定,通過公開市場募集的資金收歸基金公司所有,具有長期、穩定的性質,為后續投資奠定基礎。
其次,提升品牌價值。無論私募基金如何規避監管,上市仍是為不透明的私募提供了一個監管渠道,上市本身可以成為基金公司的一張名片,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最后,分散風險。上市其實給私募基金提供了退出渠道,降低了其投資風險。
從根本上來說,上市最大的好處在于開源、避險。作為一項嶄新的資本試驗,黑石的經驗為后來者所效仿,如今,私募機構已經充分吸取了黑石集團上市的經驗,只要時機合適,私募上市已不存在流程上的困難。
參考資料:
《國際PE巨頭黑石上市歷程及借鑒意義》,中國基金報
《私募行業的薪酬有多高?》,第一財經日報
《3000億超級PE要上市了:太盟投資集團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投資界
作者為《鹽財經》記者|寇大庸
排版|罱乙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原標題:《380萬人均年薪,暴擊中金,正在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