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好,非常高興能夠在科技館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載人航天和航天員的相關知識。”今天(9月15日),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來到中國科學館,為青少年上了一堂精彩的航天主題科學課。
“雙進”服務“雙減”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同上一堂科學課”主題活動暨“科技館里的科學課”2022年秋季學期活動啟動儀式今天在中國科技館舉行。活動中,楊利偉的到來,讓在線上線下參加科學課的同學們興奮不已。
楊利偉回溯了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分享航天員的選拔、訓練過程以及飛天旅途中的感受。他說,目前我國航天員已經選拔了三批,前兩批都來自空軍飛行員行列,第三批來自空軍、大學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航天員選拔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中包括駕駛員、工程師和載荷專家。
“航天員要經過大量的訓練才能執行任務,他們付出了大量的汗水。”他為觀眾播放了航天員訓練的畫面,并表示航天員首先要進行各種理論的學習,掌握大量知識,這個過程歷時一年。接下來,航天員還要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特殊環境訓練和任務訓練。
他舉例說,航天器進入太空和從太空返回時,航天員要承受強大的過載。地面訓練時通過大型離心機旋轉,用離心力模擬過載。“航天員日常訓練要承受8個G的過載,通俗地說,相當于8倍的自身體重壓在身上。在這種情況下,航天員的臉會變形,眼淚會不由自主往下流。”
楊利偉正在回答小朋友的提問。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當天,聽課的同學也向楊利偉踴躍提問。有同學想了解,載人航天工程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哪些影響?楊利偉舉例說,航天員穿著航天服去衛生間不方便,所以現在嬰幼兒使用的尿不濕,最初其實就是給航天員研制的。目前,很多技術也源自航天科技發展,未來空間站將開展大量實驗,其成果轉化成民用技術時,將給百姓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線上小朋友也提問道,有哪些食品在太空中不能吃?楊利偉說,大部分食品是可以(在太空中)食用的,但根據任務不同,確實有一些食物不能吃,比如馬上出艙作業時,要求出艙前不能吃產氣的食品,比如豆子等。
本次活動是本學期“科技館里的科學課”院士科學人文課首場活動。中國科技館表示,將持續深耕青少年科普教育,與更多的科學家、科技教師一起,為青少年提供豐富的科普教育資源。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