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 清欣
“經過歲月的洗禮,要么被打擊得體無完膚,要么越挫越勇。”
在一眾省會城市高歌猛進的同時,也有的省會城市絲毫沒有存在感。這些城市大多是自治區的首府,經濟實力普遍要比其他省會弱一些。
拿廣西自治區首府南寧來說,即便經濟實力在首府城市中最強,但在GDP排行榜上排在50名之外。
都說每個省會城市心中都有一個強省會的夢,在“強省會”這一賽道上,首府城市也在默默努力。

電影《飛馳人生》劇照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南寧在努力撕掉“弱首府”的標簽的同時,北邊的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也在頻頻發力。
這兩座城市也是全國省會城市中首位度最低的首府城市。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兩個首府一南一北。但要論存在感,實在比不上杭州和合肥這樣的省會城市。
“弱首府”的崛起,會一帆風順嗎?

“在城市間的激烈競爭中,估計很少有人能想起那些常年默默無聞的小透明。”
城市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強省會”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趨勢。尤其是經濟實力整體都較為薄弱的地區,都在力推一個強勢發展的中心城市,以此來帶動周邊城市乃至更大區域范圍的較快發展。
像中部的合肥,東部的福州,都是這幾年里靠“強省會”發展起來的明星城市。
然而,在全國27個省會(首府)城市的經濟首位度上,南寧和呼和浩特這兩座首府城市卻是公認的“弱省會”,存在感一直不強。

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一覽表(圖源:城市地理迷)
2021年,南寧的經濟總量占廣西20.7%,排在全國倒數第五,呼和浩特的經濟總量在內蒙古的占比更是僅有15.22%,排在倒數第三。
首位度不高,至少經濟首位度不高,已經成了這兩座首府城市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以南寧為例,去年全市生產總值為5120.94億元,同比增長6.1%,雖然在廣西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全國僅排在第51位,跟山西太原不相上下。
從經濟總量上看,南寧雖然首次突破5000億大關,但在全國城市中的排名卻從2020年的第48位下滑至2021年的第51位。
增速上南寧也是一路下滑。2021年,南寧GDP增速只有6.1%,低于全國2個百分點,也低于廣西1.4個百分點。拉長時間線,南寧近5年經濟一直處于低位運行。
2017—2021年,南寧GDP增速分別為8.0%、5.4%、5.0%、3.7%、6.1%。當中,有3個年份的GDP增速更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如果要是跟周邊省會城市比,南寧經濟總量除了高過西邊的貴陽外,北面不及長沙,向東更是還沒有廣州的五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南寧存在感不強還有一個原因,在很多廣西人心中一直有一個疑惑“廣西的省會到底是桂林,還是南寧?”

“嗦粉大省”廣西
這背后,是廣西的省會城市曾出現過幾次變遷。從元朝到民國,桂林一直是廣西的省會,1912年曾短暫的遷移到南寧,1936年又搬回桂林,直到1950年,南寧正式成為廣西的行政中心,因為廣西是自治區的原因,所以也改稱首府。
跟南寧是省內經濟龍頭不一樣,在最北邊的呼和浩特雖然是省會城市,但是經濟體量比南寧還要小,“弱首府”更是一直被人詬病的地方。
呼和浩特,在北方人們常常之為“呼市”。
2021年,呼和浩特的GDP只有3121.4億元,這一經濟體量在內蒙古自治區僅排在第三位, GDP總量低于鄂爾多斯和包頭,人口少于赤峰。
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都不是第一,這在省會城市中是不多見的。如果放在東部地區,更僅相當于一個普通地級市的水平。
如果細看過去十年呼和浩特的經濟增速,不斷下滑是主要特點。2011年經濟增速達到11.3%后,在之后的幾年里經濟增速一路下滑。雖然其中不乏主動擠水分的原因,2020年的增速只有0.2%,接近零增長。

2011年至2021年呼和浩特經濟增速走勢

創投教父彼得在其《從0到1》中說過,大多數人的創業是“從1到n”,但真正偉大的事業是“從0到1”。
這一效應引申到政策實施上,便是,一旦有一個城市率先打響第一槍,后面便有源源不斷的跟隨者。
在“強首府”這件事上,南寧和呼和浩特走的就是“1到n”的路子,雖然不是率先發力的那一個,但這兩座城市也在頻頻發力,但效果似乎并不太理想。
以南寧為例,2019年底,廣西正式提出強首府戰略。強首府元年,南寧迎來高光時刻,經濟總量躋身全國經濟50強城市,位列第48位。然而,南寧全國50強“板凳”還沒坐熱,次年就被踢出了50強城之外。
除此之外,南寧的首位度還出現了不升反降。
2021年,南寧GDP突破5000億大關,達到5120.94億元,但GDP增速僅6.1%,低于全國(8.1%)和廣西(7.5%)增速,首位度也從2020年21.3%下降至2021年20.7%。

南寧市高樓林立的青秀區
反觀呼和浩特,面臨的形勢比南寧還嚴峻。去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提升城市功能,優化發展環境,支持首府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又明確,要支持呼和浩特實施“強首府工程”。呼和浩特政府工作也提出,將全力推進首府“強實力”擺在今后五年主要任務第一位,其中還明確提及,“城區人口持續增長、全市人口規模繼續擴大”。
正如上文所說,呼和浩特除了經濟實力不敵鄂爾多斯和包頭外,人口總量也是制約其“存在感”提高的重要原因。
“七普”數據顯示,呼和浩特常住人口達344.61萬人,在過去十年里呼和浩特實現人口增長57.95萬人,但是在全國省會(首府)城市中,呼和浩特十年人口增量僅超過拉薩、長春、西寧及人口負增長的哈爾濱,位居倒數第五。

呼和浩特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公園

都說“不怕別人搶,就怕別人惦記。”身邊有一個很強的老二,甚至還有個老三,是什么感覺?
南寧和呼和浩特對這句話的理解,想必比其他地方都深刻,兩座城市都存在被域內其他城市壓一頭的窘境。
例如,廣西雖然在力推南寧“強首府”,但在落實過程中明顯是打了折扣。
根據此前公布的《廣西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今后一段時期,廣西不僅要“深入實施強首府戰略,高標準建設南寧都市圈”,還將“推動柳州、桂林升級發展,建設廣西副中心城市”。
在首府南寧還沒強起來,廣西又推出柳州和桂林這兩個副中心城市,在資源上也就很難全部向南寧集中。
除了桂林跟南寧有過省會之爭,柳州更是廣西的“工業一哥”,盡管經濟落后于自治區首府南寧市,但是柳州的工業增加值是南寧的1.5倍,占到自治區總量的四分之一。

柳州工業博物館
跟南寧域內老大地位不穩一樣,呼和浩特更為弱勢。
地形上,由于內蒙古地形狹長的原因,呼和浩特的輻射力也較為有限,要做“強省會”,困難不少。
2021年,呼和浩特GDP終于跨上3000億元臺階(3121.4億元),卻又被包頭(3293億元)反超,跟鄂爾多斯的差距也擴大至1600億元左右。
在包頭和鄂爾多斯兩個超強城市夾擊下,呼和浩特存在感一直不強,以至于很多人更愿意住在包頭或者鄂爾多斯發展。

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各個城市的GDP排名
都說“輝煌時刻誰都有,別拿一刻當永久。”
雖然都是首府城市,除了外部發展上受到其他城市的挑戰。究其內因,關鍵還是在于自身工業不強。
“無工不富”,近些年,國內頭部城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工業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即便是上海、北京和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也沒有完全放棄工業,只發展服務業。
工業不強,就很難在整體上帶動一個區域實現高增長。
2021年,南寧三次產業結構為11.8:23.4:64.7,呼和浩特三次產業比例為4.4:33.7:61.9。
從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來看,南寧和呼和浩特工業的占比都沒有超過50%。二者不僅低于全國39.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上海和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
南寧的二產占比甚至低于上海(26.5%),呼和浩特雖然超過了上海,但是還是低于深圳37%的水平。

42城第二產業增加值及其GDP占比(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各地統計局官網 制圖:城市進化論)
不難發現,在當前中國的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制造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大背景下,南寧和呼和浩特經濟想要爭先進位,實現高質量發展,工業無疑是破局的關鍵所在。
南寧和呼和浩特是雄起,還是繼續甘當小透明,值得關注。
排版|林溪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原標題:《南北小透明,絕地大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