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近 20 天漫長而艱難的角逐,2023 年國際棋聯女子世界錦標賽(女子世界冠軍賽)于 7 月 22 日結束了十二輪慢棋爭奪,居文君憑借最后一盤絕殺,擊敗挑戰者雷挺婕,四度加冕世界棋后桂冠。本次棋后賽分為上下半程,前六輪在衛冕冠軍居文君的家鄉上海舉行,后六輪移師挑戰者雷挺婕的家鄉重慶。這場夏日的 " 滬渝之戰 ",也為兩座城市的國際象棋學習氛圍增添了幾分熱度。

在每輪比賽開局后 7 分鐘時間里,約 20 名棋童有機會步入比賽大廳,近距離一睹世界頂級女子棋手的實戰風采。賽場內,一雙雙好奇的眼睛自然引起了兩位棋手的注意,在第六輪賽后采訪時,雷挺婕直言," 我挺羨慕來到現場的小朋友,我小時候沒有這樣的機會去現場看棋。希望小朋友們珍惜現在的環境,繼續努力,更希望他們之中能有人成為世界冠軍。" 居文君也送出祝福," 小朋友們是祖國的未來,希望他們能加深對國際象棋的熱愛,在學業和下棋上都能取得進步。"
棋童們的夢想很質樸
把時鐘撥回 1998 年,一位就讀于上海市國象特色學校江寧路小學的二年級學生,在選擇課外興趣班時挑中了國際象棋,她就是居文君。7 歲的居文君當時自然沒想得太遠,隨著對國象的興趣漸濃,她在 13 歲時決定成為一名職業棋手," 對這項運動的喜愛促使我作出了這樣的決定,我真的愛國際象棋。"
在第五輪比賽當日,一批來自居文君的家鄉上海市普陀區的棋童來到現場。在 7 分鐘近距離觀摩后,他們與家長、老師一同移步四樓觀棋室。雖然老師告訴孩子們可以早些回家,但坐在前排的幾位小學生久久不愿離去。

上海棋院四樓觀棋室
就讀于國象特色學校武寧路小學的朱藝研緊盯屏幕,不時和身邊的好友討論一番。作為進攻型棋手,她是雷挺婕的支持者。8 歲的朱藝妍在幼兒園受到國象啟蒙,現在已是上海棋協大師、全國一級棋士。當記者問及她的夢想時,她遲疑許久回答道:" 我想成為全國候補棋協大師。" 一旁的媽媽笑言:" 可以把夢想說得更大一點。" 小姑娘想了想,還是不愿把夢想說得過于遠大:" 那就成為全國棋協大師吧。"
對于上海的棋童,國際象棋考級分為上海和全國兩個體系——上海棋協月月舉辦 " 升級賽 ",上海棋協大師為最高等級;全國 " 升級賽 " 不定期舉辦,考到一級棋士后,要想更進一步成為候補棋協大師、棋協大師,就要參加 " 大師賽 "。而業余棋手通向高水平運動員的主要通道是被稱為國際象棋界高考的 " 李杯 "(李成智杯全國少年兒童國際象棋冠軍賽)。
和朱藝妍一樣,這批棋童中的大多數人學棋不為了成為職業棋手,甚至升學考級也非目標。一些孩子在國象特色學校就讀,因而受到啟蒙;另一些則在俱樂部所屬的培訓機構學習國象。許多小朋友告訴記者," 好玩 "" 有伴 "" 有意思 " 是他們堅持的原因。
申城國象學習需求不斷增長
來自普陀區棋道凌空國象交流發展中心的老師徐瓊莉告訴記者,國象作為非奧項目,不在上海市教委和體育局建設的 " 一條龍 " 人才培養體系的項目之列,近年來也與升學保送不掛鉤,因此,現在孩子學習國象的背后沒有多少升學功利心驅動,而是視其為一項純粹的素質教育。徐瓊莉說,國際象棋不僅培養了孩子們專注的精神和專研的能力,還塑造了面對困難時的韌勁。

觀賽棋童參觀上海棋院一樓棋牌文化博物館
" 國際象棋可以說是一門通用的國際語言,在國外是一項社交性很強的游戲。" 上海國象隊領隊、前女子團體世界冠軍王頻告訴本報記者,她遇到過一些在英美讀書的孩子,在假期回國后 " 突擊學習 " 國際象棋,家長一問才知道," 其他同學課余時間就玩這個,而他不會,所以回來要補上社交短板。"
近年來,學習國際象棋的需求在上海不斷增長。國內首屆國際棋聯持牌教練員殷鶯告訴記者,十年前她剛入行時,上海的國際象棋俱樂部數量不足十家,如今達到近 30 家,每家俱樂部又擁有數所分校或合作培訓機構。七八年前,殷鶯所在的閔行區全區學國象的孩子只有四五百位,如今僅她所在的 " 黑白格棋弈 " 一家棋校就有四五百人學棋,而國象教練只有八名。
教練的供不應求也從側面反映出 " 國象熱 " 的興起。" 現在各個區都在問我,有沒有具備一定水平的國象教練?" 王頻說,據上海棋院去年統計,上海市注冊在籍的國象教練僅百人出頭。過去,國象教練多為退役的專業棋手,但這一群體畢竟人數有限。王頻注意到,近年來,十多年前開始學習國象、考取較高等級的業余棋手,已經開始反哺社會,入行任教。" 等這批年輕教練的執教經驗再豐富一點,社會層面的教練團隊就會更加壯大。" 國象教練團隊擴大的同時,也會向更多孩子播下啟蒙的種子。
作者:吳姝
編輯:谷苗
責任編輯:沈雷
居文君雷挺婕為棋童們樹立榜樣,少了功利心的國象教育多了份難得的純粹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bc35c0b15ec01ef05fd3e8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