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國邦在家鄉貴州省黎平縣的養殖場親力親為鉆研養牛,讓先進科技和理念賦能傳統農業。(受訪者供圖)
告別大上海繁華的陸家嘴、放棄金融業高薪工作,回到 1800 公里之外的家鄉貴州小山村,親力親為開始養牛…… 4 年多前,華東理工大學畢業生吳國邦決定離開時,身邊所有人都感到費解。
為什么?吳國邦直言,他的心里始終裝著一個夢: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希望,到自己這一代能成為新農人,從事和父輩完全不一樣的現代農業生產。
讓先進科技和理念,為傳統農業賦能!回到家鄉后,吳國邦當起了牛倌:引進最新技術設備,改變當地粗放落后的黎平牛養殖,大幅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嘗試打造品牌化產業鏈。
4 年多過去了,吳國邦如今怎樣了?昨天撥通他的電話時,記者聽到一連串佳音:他創辦的黎平縣孺子牛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有 600 多頭牛,直接拉動當地就業并惠及群眾 180 余人;他的員工隊伍,也從最初清一色老農,逐步擴充到剛畢業的大學生和退伍軍人。最近,還有一位農學畢業生主動上門 " 學藝 ",吳國邦則傾囊相授,鼓勵他投身現代農業、振興鄉村……
甘為家鄉孺子牛,讓更多農戶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也讓貴州牛肉走出大山、銷往全國乃至全世界。教育部不久前公布首屆 " 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 " 榜單,吳國邦名列其中。
為了改變家鄉照顧家人,他決定搏一回
在返鄉創業之前,吳國邦曾是一個令人稱羨的金融白領。2014 年,提前一年讀完本科、從華東理工大學社工專業畢業后,吳國邦找到了一份金融銷售工作,之后 4 年,他干得風生水起,年薪達到幾十萬元。
轉折始于一次探親。回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永從鎮傳洞村探望父母時,他發現,村里的年輕人,包括他的弟弟,都迫于生計在外打工。留守的兒童沒有父母陪伴、老人也無子女照拂……他心疼自己的家人,于是暗自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
黎平縣,有著和大都市截然不同的風貌。50 多萬畝的天然草場,孕育了肉質鮮美的黎平牛。當地家家戶戶都有養牛的傳統,不過,多數農戶苦于養殖不成規模、缺少銷路、不懂宣傳,收入微薄。
" 谷賤傷農,唯有做大做強本地特色產業,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就業。" 認真思考之后,吳國邦決定,回鄉創業。最初,他試著出資支持弟弟養殖黎平牛,但囿于傳統養殖經驗,始終無法擴大規模。后來,吳國邦索性決定,拿出自己的積蓄搏一把。
2018 年底,金融白領轉行當了牛倌,別說昔日同事,連家人都不理解。剛在一線大城市站穩腳跟,卻要回到山村老家、做一些連當地農民都覺得很臟很累的活,為什么?
回答還沒全盤給出,困難先來了。" 我畢竟學的不是農科,養殖技術一下子跟不上,導致很多小牛死亡、損失慘重。" 雖然深受打擊,但吳國邦并沒有放棄,這次經歷也為之后的創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這位門外漢意識到,要盡快提升自己的養牛技術。他開始到云南、貴州畢節等一些先進的養殖場跟當地農戶虛心學習,邀請技術專家到自己的農場指導工作,還買了很多養殖、防病的書籍研究實踐……漸漸地,吳國邦自學成才,成了當地養牛的 " 土專家 ",并幫助周邊農戶普及科學養殖。除了養殖、出售活牛,他和團隊加工生產的生鮮牛肉等產品,也在本地及縣市的超市、飯店等暢銷。
"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更想為他人撐起傘 "
" 在大學讀社工專業,對我最大的影響是一句話:‘用生命影響生命’。" 返鄉后,除了一門心思當牛倌,躋身當地創業典型,吳國邦還有不少身份加持。業余時間,他指導當地農戶科學養牛,是金牌免費顧問;不僅如此,每到招考季,他也是縣內考生的義務咨詢師,解答各種升學、考試相關問題。
" 因為我自己淋過雨,所以更想為他人撐起傘。" 他說。
4 年多來,吳國邦義務輔導當地高三學生的志愿填報。就在最近,他建立的微信群 " 黎平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群 " 再度熱鬧起來。144 位群友在線上,信息一度刷屏,除了吳國邦,還有多位走出大山的大學生志愿者,在此解答考生疑惑。而在線下,直到深夜 11 點多,仍有考生和父母找上門,聆聽吳國邦給出的志愿填報建議。
" 雖然這些年,家鄉的面貌有所改變,但依舊不發達。不少孩子埋頭苦讀,卻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工作、更談不上如何追尋自己的夢想。" 吳國邦經常分享自己的經歷,希望給孩子們一些啟發。
他常對孩子們說:"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大學期間,他在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看過 800 多本書。這也是他至今引以為豪的事,因為通過廣泛閱讀開闊了視野、挖掘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他建議孩子們多出去走一走,坐火車到北上廣等大城市看一看,這樣可能更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4 年多后的今天,回頭再看昔日的決定,吳國邦說:" 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懂我。"
事實上,在他所在的黎平縣,已有越來越多和他一樣的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近些年,在他曾輔導過的年輕人里,有個女孩去了更偏遠山村成為鄉村教師,吃一般人吃不了的苦;還有的大學生也選擇了現代養殖業,主動成為吳國邦公司的實習生。
" 我特別珍惜愿意投身農業的年輕人,想把自己的經驗都分享出去,希望他們少走彎路,為今后自己創業積累經驗。" 接受采訪時,談及眼下正面臨就業的應屆大學生,他也給出建議:" 多讀、多看、多體驗、多經歷,不妨關注家鄉、關注基層的發展,在最需要青年的地方找尋自己志向,相信大家都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閃閃發光。"
作者:儲舒婷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返鄉當牛倌,成就自我也反哺桑梓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9e02868e9f09648d0e464c
文章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