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作為超大城市的上海,人口老齡化尤為突出,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已明確提出要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深刻把握和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對深入落實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助推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人口結構深刻變化,社會亟需適老化轉型
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2022 年末,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已達 28004 萬人,占總人口的 19.8%。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據《上海市老齡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的統計數據,2022 年上海 80 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達到 83.15 萬人," 純老家庭 " 老年人數 171.93 萬人,獨居老年人數 30.06 萬人。
上海現有養老床位 17.02 萬張、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 428 家、社區日間照護中心 825 家、社區長者食堂 305 家、老年助餐點 1303 個,覆蓋城鄉、類型多樣、總體可及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這是上海在養老服務上交出的一份成績單。而且,近年來,上海市在開展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根據相關工作計劃,到 2035 年,上海市老年友好型社區將實現城鄉全覆蓋。截至 2022 年底,上海市已經成功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72 個,首批上海市老年友好型社區也已經啟動并創建成功。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面對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養老供需仍不平衡。養老機構床位數、老年醫療機構老年護理床位數不足,醫養、康養需求非常大。加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飛速發展,老人面臨明顯的 " 數字鴻溝 " 問題,數字適老化改造越來越迫切。
人口結構深刻變化,社會亟需適老化轉型。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樹立積極老齡觀,深入挖掘老齡社會潛能,積極培育銀發經濟,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才能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還需要首先從頂層設計方面發力,在相關政策制度的保障前提下,對基礎設施等 " 硬件 " 場域進行適老化改造,更為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度、文化、數字智能應用等 " 軟件 " 場域推進適老化轉型,尤其要更加關愛獨居、殘疾、失能等老年群體,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
強化頂層設計,提升老年友好型社會人居環境
強化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頂層設計。要充分調動政府、社會、家庭等各方力量,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參與機制,為提升功能、優化服務、科技助老、孝親敬老等提供有效保障,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方面的引導作用。完善老年人相關的法律服務,包括再就業老年人與就業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設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規范和標準。完善財政補貼機制,具體到人、物、服務、體系等多方面,例如養老金、輔助器具補貼、優化長護險、智慧養老體系支持等。建立老年友好型資源的全市統籌與精準供給機制,健全老人的互助機制,深化 " 幸福合伙人 " 體系,暢通多方共同參與的渠道和各類服務資源的精準導入機制。完善家庭、社區、機構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做強中心城區 " 嵌入式 " 和做大郊區農村 " 互助式 " 養老模式,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提升老年友好型社會的人居環境。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讓老人生活更加安全、便捷,設定適老化標準,重點推進適老化改造,完善 15 分鐘養老服務圈,在中心城市更新、" 五個新城 " 規劃、郊區農村建設中綜合考慮老人的需求,包括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新城的養老機構配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家庭層面,在居室內配置防滑墊、感應夜燈、扶手、洗澡椅等生活輔助設備,以及智能監測和報警裝置等。社會公共服務層面,支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老年、康復、護理和安寧療護床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升計劃,全市街道養老綜合體全覆蓋,建設老年友好型醫院,完善醫療服務制度體系,構建大健康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全市交通出行無障礙工作,推進公交車、出租車、軌交車輛等無障礙設備的升級改造和指引標志標識的優化完善。推進老年友好型智慧社會建設,融進 " 科技向善 " 理念,積極幫助老人跨越 " 數字鴻溝 ",加快互聯網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
讓老年人樂享生命,為老有所為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全面營造老年友好的社會觀念。促進老年人全面融入社會,讓老年人更好、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過上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營造全社會尊重、包容老年人的氛圍。從老人關于醫療、學習、生活、精神慰藉等需要入手建設老年大學,滿足個體的終身教育權利;發展老年人輔助器具與技術,提高老年人功能缺陷的社會補償力。對接廣大老年人健康、精神關愛、養老需求等重點領域,推出溫暖夕陽、健康促進、健康養生、智能培訓、文體活動、心理關愛等一系列項目。適時舉辦 " 老年達人 " 運用智能技術大賽,調動老年人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重視老年數字環境友好社會的建設,并始終對特殊群體給予特殊的關愛,讓老年人樂享生命。在鼓勵推廣新技術、新方式的同時,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老年友好型社會也將得到有活力的銀發經濟發展的支撐和推動。
為老有所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2022 年底,上海 60-69 歲低齡老年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 54.3%。而且,更多的老人希望在學習進步中養老、在服務奉獻中養老、在價值創造中養老。如在上海志愿者網實名注冊的老年志愿者達到 210.27 萬人,占戶籍老年人口的 38%,因此有條件也有必要推動 " 老有所為 "。個人、家庭、企業、社會組織都需要形成完整的積極老齡觀,以積極的姿態發掘老年人和城市的潛能,鼓勵老年人社會參與,激發老齡社會活力。合理開發、利用老年人資源,讓更多低齡、經驗豐富的老人發揮余熱,實現老有所為,為老年人參與相關事務提供更大空間,發展更適合老年人的志愿服務項目。社會各方要切實踐行積極老齡觀,形成合力,給愿為、能為的老年人創造適合的條件,讓他們更好發揮余熱。對郊區農村來講,應鼓勵相關機構邀請、吸引退休干部返鄉擔任新 " 鄉賢 ",助力鄉村振興。在再就業過程中,老年人可以是正式的勞動者身份,也可以通過非正式的形式參與,比如參加社會公益志愿活動、提供公益服務等,也包括在家庭內部作貢獻,減輕家庭養育壓力等等。同時,加強老年友好型資源供給有機體營造,不斷提高老年友好型資源供給水平。
老年人是城市的寶貴財富。以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為突破口,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讓更多老年朋友擁有 " 踏遍青山人未老 "" 如今歸來仍少年 " 的多彩生活,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海具備堅實的物質基礎、充足的人力資本,有條件、有能力以人口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分別為上海財經大學城鄉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作者:康嬌嬌 吳方衛
編輯:陳瑜
責任編輯:楊逸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49770698e9f0975376330b8
侵權請聯系6881@163.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