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不僅在變少,并且在變老。日前有媒體援引國家計算局內蒙古呼和浩特調查隊的數據稱,30歲以下集體中從事建筑、裝飾的占15%,而50歲以上人群的占比則近43%。可作為對照的是,據另一項計算,從2007年到2017年,建筑業一線工人平均年齡10年間增加了10歲。照此,10年后,當現在建筑工人中的主力軍不得已進入因超齡而被清退的行列,而年輕人仍舊因工作環境、開展空間不滿意而“繞道走”,屆時誰來為咱們修路造樓?這或不是駭人聽聞。 一邊是老化且斷檔的建筑工人集體,一邊是建筑行業對功率的追求和晉級的壓力,一些企業遂選擇“機器換人”作為破解之路。如此,換下的更多是“老”“舊”的建筑工人,然其急需的具有必定新技術才能與經歷的建筑“新”工人,因職業開展通道和支撐體系的付之闕如,并不會按期兀自出現。 而老去的建筑工人,不僅文化水平較低,并且不論是作為“工人”“農人”“白叟”任何之一種身份的社會保障都難言完善,“老有所依”落地尚難。如果這就是新一代建筑工人未來生活的預演,那么建筑行業“用工難”或將無解。而咱們要做的,也遠不是改善“臟亂差”的工作環境這么簡略。(光明日報客戶端)
修建工地上的工人,不僅在變少,而且在變老。日前有媒體征引國家統計局內蒙古呼和浩特調查隊的數據稱,30歲以下群體中從事修建、裝飾的占15%,而50歲建筑英才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