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跟著山東德州四女寺樞紐和天津市九宣閘閘門緩緩開啟,在長江、黃河的助力下,5路補水水源,會集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707公里進行補水,補水量相當于37個西湖,這是在閱歷百年阻斷后,這條陳舊運河初次全線通水,千年京杭大運河又“活”起來了。 碧波清澈,映照前史。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秋,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在聞名徽戲演員高朗亭帶隊下,由揚州搭船沿大運河北上入京。 當這些名角棄船上岸,花枝招展,在方寸舞臺上演繹著人生命運和前史變遷時,世界與我國的社會前行進程,即將迎來突然變軌。 戲如前史,前史如戲。 清末,洪澇災害頻發,運河河道癱瘓,而戰亂頻頻,一度導致政府無暇顧及運河保護。爾后,年代的大潮風起云涌。 海運崛起,尤其是高鐵日行數千里,連飛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競賽壓力,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法,開端將陳舊的運河與帆船甩在了身后,重啟運河的價值安在?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大運河在古代的價值,正如李白在《丁督護歌》中所寫的,販子、金錢、精神,都曾沿著京杭大運河交匯、蔓延。 千年之后,運河因特有的交流功用、對華北的生態補水功用、獨有的低成本航運價值,以及旅行文明價值,依然是城市興起、發展和變遷的重要推動力。 “喝下”37個西湖后,京杭大運河全身“復活”
近日,跟著山東德州四女寺樞紐和天津市九宣閘閘門慢慢開啟,在長江、黃河的助力下,5路補水水源,集中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707公里進行補水,補水量相當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