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斷從管控人員和社會晤查出感染者?吳尊友詳解_上觀新聞 5月19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微博撰文解析“為何不斷地從管控人員和社會層面查出感染者”。 他表示,重復從社會層面篩查出感染者,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的原因: 一是感染者處在檢測的“窗口期”,即他/她剛剛感染新冠病毒,在核酸采樣時,還沒有開始向體外排出病毒,核酸檢測成果顯現為“陰性”,即假陰性,并留在了社會上,由他/她形成的傳達,就形成了新的社會層面感染者。 二是漏檢,盡管防控要求篩查的區域是全員核酸篩查,但因種種原因,有部分人便是沒有能夠參與核酸檢測,盡管安全碼軟件的“彈窗”功能(僅限于智能手機使用者)能夠協助催促我們都做檢測,如果他/她不去公共場所,“彈窗”對其也沒有多大影響。 三是采樣質量問題,感染者去做核酸檢測采樣時,工作人員操作不規范,咽拭子沒有能涂抹到鼻咽部位的周邊,未能采到符合要求的標本,呈現假“陰性”。 四是空隙性排毒,有些感染者不是繼續地向體外排出病毒,而是空隙性排出病毒,感染者在做核酸采樣的那個時點剛好不排毒。 全文如下: 為何不斷從管控人員和社會晤查出感染者?吳尊友詳解_上觀新聞
為何不停從管控人員和社會面查出感染者?吳尊友詳解_上觀新聞 5月19日,我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微博撰文解析“為何不停地從管控人員和社會層…